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校园书法>>新闻
北京三帆中学艺术教育
日期:2007-5-12 14:08:04     来源:   编辑: 

 

     

北京三帆中学艺术教育

 
 
 
 
 
 
 
 
 
 
 
 
 
 
 
 
散氏盘
 
 
曹全碑
 
 
 
兰亭序
 
 
 
古诗四帖
 
 
 
中秋帖
 
 
 
九成宫醴泉铭
 
 
 
自叙帖
 
 
 
颜勤礼碑
 
 
 
玄秘塔碑
 
 
 
黄庭坚行书
 
 
 
蜀素贴
 
 
 
 
 
 
 
 
 
 
 
 
 
 
 
 
 
 
 
 
 
 
 
 
 
 
 
 
 
 
 
 
 
 
 
 
 
 
 
 
 
 
 
 
 
 
 
 
 
 
 
 
 
 
 
 
 
 
 
 
 
 
 
 
 
 
 
 
 
 
 
 
 
 
 
 
 
 
 
 
 
 
 
 

 

以教育美学为基础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美学与校园文化及中国书法艺术

 

 

李建文   阮国杰

          

 

 

本文将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从教育美学的角度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既中国书法艺术介绍,第三、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国书法作品介绍。

一、从教育美学的角度探讨校园文化建设

中央电视台在《千年书法》节目中谈到: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传世的书法佳作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书法作者的人文修养、道德追求、精神气度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才表现出技巧。中国的书法特别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书艺一道,尤重人品。“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扬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         历代书法艺术家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他们创造的艺术珍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书法艺术所承载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示书法作品意义深远。是审美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是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的良好载体。下面我们力争从教育美学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作一初步的探讨。

自古以来,教育与人类对审美的追求不可分割。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审美理想,更是一个教育理想。随着人类对自身活动审美性的关注,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注意到在教育领域中寻找美的踪迹,要使教育成为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活动,并将它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相联系,实现真善美统一目标。

教育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如何使教育达到审美的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美并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改善现代教育的面貌,把人类的审美理想引入教育实践,赋予教育过程美的属性,把美的问题自然地扩展到教育领域,从而使教育活动在一种较全面的意义上展示出美的风采。

有关教育美的观念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结论。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美是指源于教育活动自身,即按照美的准则组织起来的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美。

教育美是存在的,但并非在一切教育过程中都能自然生成。因此,教育美的创造便成为教育美学的重大研究课题。我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教育美,就是要按照美学的有关原则去组织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一种美的特质。

除了研究如何创造教育美这一根本问题外,对教育美的欣赏也是教育美学所要关注的。欣赏教育美的特殊性表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创造美的主体,同时又是欣赏美的主体。引入名家书法作品展示,使得欣赏有了载体。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长说过:校园生活就是要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通过欣赏,追求一种精神,则是所求。

欣赏生活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以美启真的原则。教育者要使教育过程中广泛的审美性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使学生在美感中求取真知,让审美成为学生获取真理和发展智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美扬美的原则。教育者要积极利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审美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沿着审美的途径去完成教育所承担的健全人格的任务。

以美育体的原则。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教育活动引入审美氛围之中,通过广泛表现于教育中的美的因素来发展学生的体质结构、增强学生的体质,挖掘学生身体的潜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审美为手段更有效地实现体质教育的目标。

欲使受教育者对美的感受与对真理的把握联为一体,那么教育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必须得到充分挖掘,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审美的维度。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人对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的审美性把握和评价是掌握事物的途径的最佳选择。

 教育活动的成效与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环境包括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外部物质条件,如校园、教室等,以及由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思想面貌综合而成的精神氛围。

书法艺术作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正如大书法家沈尹默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中国书法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蕴的美育价值,决定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根本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书法艺术理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以精深的文化内涵滋养人

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并且能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为“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熊秉明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异彩纷呈的笔墨线条背后,蕴涵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文化。

1.书法史折射着文明史

书法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文字创始的契刻阶段,先民们在刻下远古的图画文字时,就不仅仅注重文字的记事功能,还有意识地作出修饰,强调文字的美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步。

在接下来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书法艺术也伴随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发展。到唐初,书体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稳定,中唐以后,中国书法从书体的变化演进发展到了一个注重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自觉时期。

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大多数时候具有艺术之外的实用目的。因此对后人而言,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事实上,书法艺术一直以来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因此,书法艺术的历史,即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学习书法艺术,必然也会相应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赏甲骨文,除了审美的愉悦,还能透过文字了解殷商时代人们的活动;欣赏作为大篆代表作的青铜铭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间的征战、受封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欣赏宋代以降的文人书法,可以感受艺术家诉诸笔端的才情逸致。

2.书法艺术表现“贵和尚中”的中华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张“贵和尚中”。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强调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整齐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即所谓“和而不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的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达,也是每一位书家穷其毕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

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要兼顾整体的和谐。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单个的字表现出倾倒险绝、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险峻彼此呼应,反而形成了摇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3.书法艺术反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

而道家与儒家的刚健截然相反,主张阴柔。老子《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相传孔子问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声”,一言不语,只张开掉了牙的嘴,伸出舌头,向孔子示意齿亡而舌存,告诫孔子以柔胜刚的道理。

中国书法艺术兼受儒家阳刚之美和道家阴柔之美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画的刚健有力,也强调笔画的刚柔相济。世人给王羲之书法以极高的赞誉,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正体现了书法艺术刚柔相济的美学标准。

这种刚与柔的审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

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受晋代士人虚静无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而在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异族统治的抑郁愤懑情结,文人满腔的抱负转移到学术考据和艺术追求,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4.书法艺术体现道家虚静无为、虚实相生哲学思想

道家的虚静无为、虚实相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道家虚实相生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法书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等。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篆刻艺术对方寸之间空间的经营、虚实的对应更是成就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5.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

艺术品是客观存在的物件,然而艺术品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家。常言道:书为心画。因此,透过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创造作品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内心。后人也是通过作品,进入书法家的世界,来感同身受,提高个人的修养。自古以来,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东晋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挥毫慨叹,世间便存有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唐“安史之乱”颜真卿丧兄亡侄,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祭侄稿》便成书法佳构;宋代文豪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苦雨小屋写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际王铎由明降清,身为“贰臣”,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内心孤独苦闷,发而为书,成就了险峻奇崛、风规自远的行草书。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深刻而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书法艺术的美育价值——以高绝的艺术品位塑造人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以抽象的点与线的组合,表达书家的性情、学养。这一奇彩玄幻的艺术形式,以其高绝的艺术品位感染和塑造着每个浸淫其中的人,体现着极高的美育价值。书法的美育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钻研进取的精神

传世经典作品遒劲唯美的笔墨或碑刻背后,不仅蕴藏着书家的心性学养,更蕴藏着书家几十年如一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为艺术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因此,一部精彩绝伦的书法史也是一部书家无怨无悔的勤奋史。我们欣赏张芝飘逸绝伦的草书,就能想到他池水尽墨的勤奋;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能想到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学书山中的艰苦卓绝;我们欣赏王献之的尺牍,自然就联想到“两年用尽三缸水”而“唯有一点似羲之”的不易;我们看到流芳百世的《智永真草书千字文》,就能想到智永和尚在吴兴永欣寺内积年习书,写秃的笔头有十瓮之多,埋在地下,立碑称之为“退笔冢”,等等。如果由耳濡目染的欣赏进一步变为跃跃欲试的亲自实践,则更能切身体会到笔迹背后蕴含的精神。

2.刺激审美想象能力

凡历史上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无不竭尽全力,观察体验,取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美的因素,融汇于书法之中,从而改造出活泼的点画和形体来。如上古传说仓颉造字:“见鸟兽蹏迒之迹(指鸟兽行走留下的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唐代草圣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具体到书法欣赏的某一个笔画,也能激发我们的想象。例如一点,有时如瓜瓣鼠矢,有时如高峰坠石,有的圆润如珠玉,有的又活泼如蝌蚪;横画有时如天边阵云,有时如一叶扁舟,有时如平原坦荡,有时又如玉案横呈等等。书法艺术不仅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形体美,而且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动态美。人们欣赏书法艺术,可以培养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从书法的笔画和结构中,发现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3.提升审美情趣

置身于书法艺术的环境,进入到每一件作品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他个人那鲜活的世界,欣赏者就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就能排除杂念,实现自身精神的澄明与宁静,进而可以养性怡情,促进人的审美趣味的高尚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4.培养审美通感能力

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点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虞世南《笔髓论》以为:欣赏一幅美妙的书法作品,无异于“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这是音乐;袁昂《古今书评》认为:“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是舞蹈;米芾赞叹颜真卿的书法“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持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这是雕塑;孙过庭在《书谱》中认为出色的书法作品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真是气象万千,神奇动人。人们经常欣赏书法作品,艺术审美的通感能力就可不断地得到提高。

5.崇尚书法家的人格美

“字如其人”,书法也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创作者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不但物化了客观事物的形象和美,而且也物化了这种形象和美所唤起的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因此,人们在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总是很自然地与书法家的人格道德联系起来。如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雄沉有力的笔画中,可以看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进而联想到他76岁高龄,还毅然孤身深入敌营说降叛将,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的威胁面前,大义凛然,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不可屈服的浩然正气。岳飞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正是他义愤填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的直接流露。我们在观赏他们书法美的同时,联想到其高洁的品格和优美的情操,向往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从中受到深切的教育。

四、书法艺术的旷世之作——以经典的艺术作品陶冶人

正因为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创设书法艺术氛围,在教学南楼西楼梯设计了书法艺术走廊。我们所选的,是中国几千年书法史积淀下来的经典,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法书出发,走近书法艺术,去叩开这扇古老又常新的大门……

1.散氏盘(图1

散氏盘亦称“矢人盘”,西周厉王(前877~841年)时代之物,内容记载矢人讨伐散邑之事,共357字,清乾隆年间出土。散氏盘为金文遗世作品中风格最为卓异的一种,纵横恣意,一派天机;结构造型左支右出,自由活泼。整个铭文显出一种奇崛不羁、超然独行的豪迈气势。评者谓散氏盘是金文中不可多见的带有行草书气势的作品,是金文中的“逸”品。

2.曹全碑(图2

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德政,明朝万历年间出土。因长期埋在地下,受风雨侵蚀及棰拓之损较少,字字完整,字口如新,加之上石时精工细作,用笔提按,秀润之气宛然石上,是学习隶书很好的范本。另外,《曹全碑》全碑八百余字,在汉碑中独占鳌头,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

3.兰亭序(图3

王羲之书。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他在广泛学习、吸收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博取精研,备精诸体,终成一家之法,在行草书和楷书两大领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被后世尊为“书圣”。此作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原作已佚,今所见均为后世摹本,因为摹者多为书法大家,故仍可从中窥见王书风范。全篇技法绝妙,极富变化和内涵,世称“天下第一行书”。

4.古诗四帖节选(图4

张旭书。张旭(唐),字伯高,吴郡(今属江苏)人,善狂草。其书龙飞凤舞、神奇莫测,但无一笔不合规矩。张旭性格豪放,嗜酒善书,人称“张颠”。传世作品有《晚复帖》《肚痛贴》《古诗四帖》等。此幅为代表作《古诗四帖》(局部)。

5.中秋帖(图5

王献之书。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初从父学,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自成一格,与乃翁齐名,人称“二王”。代表作有《中秋帖》《地黄汤帖》《鸭头丸帖》等,此作为《中秋帖》,笔势连贯,一气呵成,唐张怀瑾《书断》评价其“兴合如孤峰四绝,炯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

6.九成宫醴泉铭(图6

欧阳询书。欧阳询(557~641),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欧体的创造者。书法初学王羲之,后以险劲瘦硬,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结体瘦长,造势险峻,中宫紧敛,线条瘦劲,平实中寓奇险,又于奇险中求平正,给人以一种坚劲峭丽、锐不可挡的感觉。此为其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7.自叙帖(图7

怀素书。怀素(725~785),唐代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氏,长沙人。怀素是张旭之后又一位草书大家,其狂草在书史上也负有盛名。史载其为人性格豪放,好饮酒,善狂草。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圆转飞动,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与张旭齐名,并称“张颠醉素”。此作为其草书代表作《自叙帖》(局部)。

8.颜勤礼碑(图8

颜真卿书。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生性忠厚正直,刚正不阿,安史之乱时在险峻形势下抵抗叛军,后晋封鲁郡开国公,故后世称“颜鲁公”。他的书法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尊为“第二书圣”。《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为其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通篇气势磅礴,用笔苍劲有力,是颜书中的代表作。

9.玄秘塔碑(图9

柳公权书。柳公权(778~865),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工书,尤以楷书知名,世称“柳体”。柳体世论公认出于颜与欧,他将欧书之瘦劲与险拔之势融入雍容宽博的颜体之中,笔画较颜体瘦削,世人以“颜筋柳骨”相称,道出了柳与颜的某种渊源和区别。此选《玄秘塔碑》为柳体楷书代表作,线条严密而挺拔,力量分布停匀,给人以骨格清峻的感觉。

10.黄庭坚行书作品(图10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博学多闻, “苏门四学士”之一。工书法,兼擅行、草,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11.蜀素贴(图11

米芾书。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有“米颠”之称。其行草书得力于二王,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草书雄健豪放,痛快淋漓,奇纵变幻,超逸绝尘。传世有《苕溪诗帖》《蜀素贴》《多景楼》《研山铭》等。此幅为行书代表作《蜀素贴》。

 

 

参考文献:

1.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欧阳中石等著,《书法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沃兴华著,《插图本中国书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韩盼山著,《书法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孙鹤,《书法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日报,2003715日。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