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西泠印社创新学术活动机制 构建学术活动品牌
日期:2011-1-26 23:09:24     来源:   编辑: 

 

  

西泠印社创新学术活动机制 构建学术活动品牌

   西泠印社作为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文人艺术社团,一直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潜心致力于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极其丰厚的专业学术成果积累是西泠印社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但随着时代进步,社会转型加剧,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发生变化,以传统文化立身的西泠印社面临着强势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从而面临如何与新的历史条件调适、融合、探索、创新进而赢得更大发展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篆刻”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如何推动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的创新,开展适应新形势的学术研究,增强学术活动的生命力,关系到西泠印社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壮大,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西泠印社创新学术活动机制的目标意义

    1、学术活动机制创新是西泠印社传承保护世界非遗“篆刻”的重要任务

    2009年,“篆刻”艺术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最大的传承代表组织和保护所在地西泠印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专业领域的推崇,“篆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被提到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创新学术活动机制,开展国际性学术活动,积累高端学术成果,是西泠印社保护传承“篆刻”世界非遗的重要任务。

    2、学术活动机制创新是西泠印社构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具体举措

    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大庆,确立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和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将加强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作为促进社团繁荣发展的两大抓手。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创新学术活动机制,不断打造具有广泛覆盖力、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最大范围地吸引和集聚社内外专业领域的专家,最大范围地覆盖与印学相关的各个领域,才能使西泠印社始终保持在印学研究领域的先导地位,促进社团繁荣发展。

    3、学术活动机制创新是保持专业学术活力的有益探索

    常规意义上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一般都是围绕专业领域开展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论坛,以及出版学术专著、会议论文集等,并可以获得一定扶持和资助。印学作为受众较小的艺术门类,在开展常规意义上的学术活动的同时,必须通过更为灵活的机制,更为大众的方式,在开展研究的同时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中,构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扩大印文化传承普及的覆盖面,使学术活动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4、学术活动机制创新是整合西泠印社各类要素实现总体提升的关键突破口

    西泠印社发展至今,成为集社团管理、产业发展、文物保护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在“西泠印社”整体品牌助推下,西泠印社社团按照章程开展各类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西泠印社文化产业以西泠印社学术积累为文化依托开展产品开发和经营,文物保护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可见学术活动渗透于西泠印社发展的各个领域,西泠印社各块面的工作都体现了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机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使之成为西泠印社各资源要素整合、提升的关键突破口。这也正是西泠印社开展学术机制创新的优势所在。

    5、学术活动机制创新是提升西泠印社品牌首位度的根本要求

    西泠印社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在海内外专业艺术团体中已经具有了崇高的地位,但面对各类艺术院校、各地艺术团体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格局,西泠印社只有积极创新学术活动机制、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西泠印社文化品牌的首位度,在各类艺术团体中发挥引领作用。

    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西泠印社这样一个历史积淀深厚、艺术人才辈出、专业影响广泛、多元业态共存的艺术社团,进入21世纪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下,其传统的学术活动组织运作机制在进行调适和探索的过程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有的是文化事业单位或其他社团组织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则是西泠印社社团特质造成的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

    或许是由于长期将篆刻书画作为平面艺术所致,对篆刻书画的欣赏长期局限于平面,使得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组织形式显得单一,最常见的,艺术创作方面是举办艺术展览和雅集笔会,学术研究方面是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在当前艺术欣赏手段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原有的这些常规活动形式不足以反映日益变化的、多元的、自由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情趣,更难以深入展示学术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意义;年复一年雷同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得西泠印社学术活动很难保持较高的吸引力,造成专业资源的隐性流失。

    2、学术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

    西泠印社创社之初,完全是民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同人艺术社团,属于传统的文人结社,其活动组织形态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建国后虽然社团性质发生了转变,但学术活动依然延续着同人雅聚、同好切磋的形式,基本局限于社团内部,组织者多为社团本体,参与者多为社员,无论是专业范围、活动规模、参与人数都相当有限。西泠印社社员分布遍及海内外,多数为各地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西泠印社在海内外篆刻书画界也有很高的影响力,这是西泠印社独一无二的专业资源优势,但在长期的社团学术活动中,尚未能加以充分利用。此外,西泠印社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建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但对于社团以外的学术活动、对于社会层面的印学研究人员队伍很少予以关注,更遑论研究力量的汇集和学术成果的整合,这与西泠印社学术建设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不相称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不高,是西泠印社学术机制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术活动成果转化推广渠道较少,转化率不高

    学术活动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一定渠道的转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才能进而对其价值意义作出判断。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的组织,其成果主要呈现为艺术展览、讲座笔会、学术研讨、出版图录和论文集等形式,尤其到达终端文化消费者手中的,往往只是书籍等实体媒介。较为狭窄的专业限制,使得印文化相关的出版物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往往造成压缩成本、减少出版数量;另一方面,单一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渠道,则使得很大范围的潜在受众难以取得想要的学术信息和成果。这就造成了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成果社会效益不高,更难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4、社会文化职能与公众社会生活较为疏离

    传承印学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是西泠印社所承担的社会文化职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现代社会体系建构中,西泠印社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优秀的文化产品。“篆刻”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西泠印社作为传承代表组织,更是长期承担着传承印学文脉、普及与弘扬印文化的重任。但是,随着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加剧,西泠印社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临强势外来文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印文化的传播和欣赏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传统文化土壤的萎缩使得印文化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这就造成了西泠印社承担的社会文化职能、提供的社会文化产品,很难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这种与社会文化大环境的疏离、与社会公众文化生活的疏离,无论主动被动,都对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制约。

    创新学术活动机制的探索实践

    2003年,西泠印社举办了百年社庆,作为省、市两级试点的文化体制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方面确立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转变经营管理运作模式。2009年“篆刻”艺术成为世界非遗之后,西泠印社的发展更得到了社内外各界的极大支持和关注,围绕社团学术建设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主要涵盖创新运作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学术平台、加快成果转化等等方面,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充分挖掘西泠印社学术资源,整合社内外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实现西泠印社学术事业和品牌影响力的整体提升。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评价标准,构建学术活动品牌化体系

    西泠印社将弘扬传统文化与“篆刻”非遗保护相结合,创新学术活动理念,抓住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学术主题,吸引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精英,集中打造了一批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项目。如从2007年起,连续以“百年西泠”为主题,举办了“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篆刻海选、“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展、“百年西泠·风雅颂”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七届篆刻艺术评展及其他配套专业活动,每年均吸引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美国、加拿大、法国的篆刻创作者数千名参与,投稿量近万份,成为国际篆刻界首屈一指的艺术展赛权威品牌;分赛区篆刻“海选”的选拔程序和科学严密的评审机制,开国际书画篆刻领域风气之先,其作品评选和现场测试结合、创作技法和文化素质并重的模式,为完善篆刻艺术人才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积累了经验,现已成为篆刻领域艺术选拔和专业评价的制度范本。“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面向海内外,将广泛征稿与定向约稿相结合,集聚了相关领域最顶尖的专家、交流最具学术前沿性的议题,成为当前国际印学界最高规格、最具权威度和影响力的高峰论坛,发挥了建立学术规范、总结最新成果、引领学术导向的重要作用。又如,“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系列活动成为为拍卖业、画廊业、文化会展业、鉴定收藏界、金融投资界等提供服务的高端平台,成为当前艺术收藏品鉴领域的风向标,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印文化博览会”依托西泠印社学术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以作品展示、学术研讨、专业评奖、互动交易等形式,成为中国文房用品领域和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展会,对中国工艺美术和文房系列产品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这些学术活动品牌涵盖艺术创作、研究、鉴赏、交易等领域,构成了西泠印社学术活动创新的实践体系,推动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真正实现了专业大众化、活动品牌化、规模国际化。

    2、集聚多方资源,实现学术活动多元化运作

    根据社团、事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特点,西泠印社积极探索学术活动多元合作的规律,着重解决以往学术活动社会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

    首先,在社团学术活动方面,积极创新传统模式,突破西泠印社缺乏层级网络的限制,对内组建篆刻、印学、书法、国画、收藏、诗文六大研究室,整合社团学术和艺术资源,搭建社团学术活动的专业平台;对外以社员为桥梁,有效整合各地书协、艺术社团、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等海内外多方力量,建立起互助合作的活动模式,极大弥补了西泠印社缺乏地域层级网络的不足,提升了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的整体规模和国际影响。

    其次,在学术研究方面,针对以往多为社员个体为主的零散研究、对社会层面印学研究状况关注度不高、成果涵盖面不广的问题,新建立的社委会创作研究处参照国家和省市有关科研管理制度和规划,推出了《西泠印社艺术研究规划(2011—2015)》和《西泠印社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两项措施,着重通过课题立项和资金扶持的方式,整合社内外多方研究力量(尤其是以往关注较少的社会层面研究力量),实行学术研究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把西泠印社学术研究推上全新的、广阔的、领先的平台。

    再次,在多元业态建设方面,充分运用西泠印社在政府、企业、事业、行业协会间的优势影响力组织开展活动,如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和艺术品经营鉴藏资质培训,以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公司为承办主体,联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以及拍卖业、画廊业、文化会展业、鉴定收藏界、金融投资界等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机构的作用,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主体自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益性学术活动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新模式。西泠印社多元主体运作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学术活动的社会化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各类资源效益,为各个领域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3、扩大参与平台,打造学术活动网络化模式

    针对以往学术活动受众面单一、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西泠印社在学术活动载体上积极寻求突破。

    首先,以西泠印社现有的社团、博物馆、篆刻书画院,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后组建的冠名“西泠印社”的出版社、展览公司、艺术公司、鉴定评估中心等主体,根据不同专业分工,搭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平台。如以专业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室组织开展相应领域的专业艺术鉴赏会、创作笔会、采风交流、艺术展览;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宣传、教育等窗口功能,开展专题展览、艺术讲座、青少年创作体验等生动、浅显的普及性学术活动;篆刻书画院针对社员开展的专业研习班,与高等院校、中小学等联合开展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兴趣班和集训班;艺术鉴定中心发挥专业特长,组织定期资质培训,培养新一代艺术品鉴赏和交易的专业人员;大型学术社刊《西泠印社》以一期一专辑的形式,面向社员、文博系统专家、大专院校学者定向约稿和征稿,带动印学理论、社史考证、印人研究、篆刻创作、金石收藏等主题研究的群体参与学术建设。通过多元主体的组合,形成立体的学术活动网络化体系。

    其次,积极进军互联网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传播快速、覆盖广泛”的数字化、在线式文化艺术网络平台,开辟名家空间、艺术课堂、学术中心、文献回顾、创作交流等栏目,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在线注册用户稳步增长,论坛人气逐步活跃,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西泠网独立访问IP每日1500-2000个,有效PV稳定在每日10000页次以上。互联网学术平台的建立,突破了传统学术活动场地、人员、经费等的限制,扩大了学术活动参与面和自主性,提高了西泠印社传统学术活动的容纳性和灵活性,高效率地实现了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社会化平台的构建,有效扩大了西泠印社学术活动的社会吸引力和公众参与面,使得西泠印社学术活动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了现代社会文化发展。

    4、推进合作互动,加速学术成果应用转化

    在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西泠印社不断加强学术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在文化事业和艺术产业领域都始终坚持学术优先的理念和原则,积极探索学术和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一方面以学术活动打造社团文化品牌价值和高端形象,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经营中充分依托学术成果支撑,推进学术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达到社团事业、产业的共生共赢、良性发展。如“西泠拍卖”,就很好地诠释了“文化与经营”、“学术与市场”的转化与融合。首先,西泠印社的学术品位和学术高度为西泠拍卖提供了有效的品牌先导,西泠印社百年人文传统和近年来学术活动影响力的扩大,使“西泠拍卖”在组建之初就拥有良好的人文基因,加之适应市场,优化服务,创新机制,培育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西泠拍卖”充分借助学术影响力,组建起一支覆盖领域广、综合实力强的鉴定研究队伍,深入挖掘艺术品文化底蕴,对拍品精心进行卷面识文、历史考证、艺术史梳理并加以评论赏析,大大丰富了拍品的人文艺术内涵,有效提升了拍品的成交价、成交率,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带来了倍增效应。2009年秋拍,一副沈曾植的七言对联拍出268万元的天价,而当时其同尺幅作品的市场价只有20万元左右,其中的重要缘故就是中心专家组从此条幅上20家晚清民国学者名士的题跋中考证出该件拍品是作者辞世当日两幅绝笔中的一件,极为珍贵。这一重要信息经释明后,该作品价格一路飚升,而最终买家正是另一幅绝笔作品的藏家。“西泠拍卖”还注重提升学术影响,常年免费向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文博单位发放的拍品图录,多数被作为教学和研究资料收藏;配合拍卖预展举行的专题鉴赏活动和现场讲解服务,也提升了艺术品拍卖经营活动中的学术含量。学术活动与市场经营良好契合,使得“西泠拍卖”迅速成为江南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引领了海内外收藏界对文房、砚台、印章等艺术品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西泠拍卖”的“文化与经营”融合的典型性,为学术活动与市场经济良性互动提供了模式参考,一方面学术内涵夯实文化经营之基,服务文化经营,另一方面经营推动学术创新,传递市场信息和需求,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学术文化创新,丰富学术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模式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经过近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西泠印社在学术活动品牌化、组织主体多元化、参与平台网络化、成果影响效益化等层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西泠印社整体发展的学术活动评价模式、组织主体多元合作模式、多层次群体参与模式、学术经济互动转化模式,使西泠印社学术活动呈现多元、立体风貌,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快速深刻的变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了西泠印社的专业首位度,促进了西泠印社真正实现良性、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为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艺术团体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