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2013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日期:2014-5-17 21:45:45     来源:   编辑: 

——2013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报告主持人:赵长青

  报告负责人:陈洪武

  首席专家:张 海 陈振濂

  首席撰稿:刘宗超

  撰 稿:李明银 吕慧波

  审阅专家:李刚田 郑晓华 叶培贵 陆明君

    以“名篇·名家·名作”为主题的全国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是对当代书坛高端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

    8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提高了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2013年,全国广大书法家及相关从业者,在中国书协以及各级书法组织和团体的带动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自觉肩负起“中国梦·书法梦”的时代使命,努力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放歌,为时代书写,通过书法艺术塑造中国形象。2013年的书法艺术,在艺术创作、展览活动、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宣传出版、书法市场、对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色,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稳健推进,书法艺术的精品与经典意识不断深化,人才和新作不断涌现;而反思行草书风、关注书法教育、倡导活动的务实清廉之风,成为新的年度气象;中国书协扎实开展“中国书法进万家”和“中国书法环球行”两项行动计划,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及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

一 发展概况

  2013年中国书法的创作状态,依然通过展览比赛得以体现。展览比赛持续高温,展览形式丰富多彩,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仅仅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型展览就达10多个,纵观全国大小展赛,有如下特征:参加人数不断增加,参加人员的年龄跨度拉大,人员层次更为丰富;2013年的书法创作立足书法本体,不断挖掘传统经典书法的价值,参展作品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从书体上看,行草书创作仍然占据主流,“二王”行草书风势头不减;许多展赛征稿时明确声明,不提倡作品的过度拼贴、染色和做旧行为,这是对当下“制作”之风的纠正,试图探寻书法艺术的根本;展览活动多配有学术研讨活动,注重展览的学术价值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作品形式感过度强化,作品内涵缺乏、跟风抄袭、过度制作、重技轻道、急功近利等。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弘扬主体精神,顺应时代风格,拓宽取法视野,争取创作多元化,有意淡化“形式化”取向,书体均衡,重内涵、轻制作,强化创作主体的综合人文修养,越来越为人们所呼唤。

  书法理论的“学院派”和“专业化”特色明显。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队伍,他们在研究内容上,多为史学研究而疏于美学和批评性研究;在研究范围上,侧重古代而避开当代;在研究方法上多为考证而少思辨;在论文写作上,注重规范而少观念;在整体修养上,长于理论疏于创作。

  书法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面,家庭书法教育尚待发展。学校中小学书法教育,系普及式的义务教育,已经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措施得力、有效实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趋向平稳发展,百余家开设书法本专科的学校,教学侧重各不相同。书法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招生规模渐渐扩大,而书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由于多属挂靠其他学科专业,招生数量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层面的书法教育包括社会各级各类的培训机构和培训班,画院、少年宫、书法协会等机构,多为专题式、松散式的学习方式,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如何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明确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纲要》要求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书法进课堂成为政协委员们的热点话题。许多委员的提案体现了对中小学书法的重视。

  书法出版重视学术价值,出版内容涵盖广泛。如书法史学研究: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出版,该书收录作品200余件,配有70余万字的相关研究资料;金丹《阮元书学研究》出版,历时10年,是目前对阮元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研究最为全面的新成果。又如印学研究:王友谊主编的15册《契文斋藏印》出版,展现了当代书法篆刻几十年的发展风貌与艺术特色;辛尘著《当代篆刻评述》通过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篆刻名家艺术主张、创作得失、风格成因,将之置于明清近代篆刻背景中,讨论当代篆刻得失。当代名家墨迹与新出土、发现书法碑帖的出版有赵国柱《当代书法卅家墨迹》;2013年4月《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首发,收藏500方墓志。

  书法传播的方式更为现代化、便捷化。书法讯息通过手机、网络、电视等媒介轻松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书法手机报》在联通、电信开通,实现了三网齐发,手机用户全覆盖,这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书坛动态、介绍书法艺术的新媒体。《中国书法》杂志iPad版上线,《中国书法》杂志由纸质迈进了电子时代。8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提高了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由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制作并在央视频道播放的“从小学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公益广告,是对当下书法进课堂活动的有力推进,扩大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书法市场持续火热,文人作家书法、书法小品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古代名家墨迹依然抢手,2013年9月20日,苏轼《功甫帖》以822.9万美元于美国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成交。2013年11月18日,鲁迅致陶亢德函拍出655.5万元天价,一字价值3万元。“名人书法”现象继续升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他知名作家书法受到热捧,价格不菲。当代书法小品市场异军突起,书法小品更容易表达书家深邃的理念、细腻的情感变化、丰富的笔墨情趣。相对低的价格、丰富的形式与内容,书法市场的“尺牍热”、“手札热”已成为未来中国书法交易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 思潮与新作

  2013年的书法创作理路,承接2012年而又有新进,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重温经典”到“创造经典”

  近30年的书法发展,由“狂飙突进”式的张扬个性、倡导书法的“现代性”,到回归传统,再到重温传统经典,直至“创造经典”,走不断深入书法传统的路子,取法传统的程度和力度不断深化。近两年的“三名工程”书法活动是这一走向的必然结果。

  全国首届“三名工程”书法展,是对当代书坛高端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从2012年的缜密组织,到2013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展出,此次展览标志着首届“三名工程”顺利完成预期目标。本次展览以“大”、“多”、“壮”为特色,即作品尺幅大,高宽超过3米以上的占二分之一以上,达到四五米的作品不在少数。如此巨制集中在一起,可谓创下中国书法展览史上“大”的纪录。作品字数多,动辄几百字、上千字,能把书法家书写的技术功力充分展示出来。由于作品多为鸿篇巨制,入选书法家多为壮年,精力弥满,艺术技巧纯熟,颇具整体造就的代表性。重视学术是此次展览的又一特色,在出版的《三名工程书法集》中,附有作者图像记录和创作笔谈,并特意请理论专家评析,此举为此次展览增加了浓厚的学术特色和理性色彩,这在当代书坛的影响将是深广的。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是对“重温经典”的具体阐释。此次临帖作品展收集作品12000余件,展出400余件优秀作品,充分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传统法帖深入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该展览是中国书协首次举办的临帖展,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受到广泛关注。这一临帖展有明显的针对性:当下展赛作品过度追求“制作”、“为了展览而创作”风气盛行,有的参赛者为了入选,竟然临摹上次获奖作品,学习所谓“展览体”,抄袭他作、争相模仿,而漠视传统经典。此次临帖展的举办有利于引导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回归传统,更好地发掘传统书法经典的价值,寻根溯源,使书法艺术朝着更加健康稳妥的方向发展。

  2.由“致广大”到“尽精微”

  “三名工程”的作品强化精品意识,能够“致广大”;而“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是中国书协首次举办的小品类单项展,意在“尽精微”,以尽量通过展览的方式纠正展览的浮躁风气。该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8000余件,其中江苏省1000余件,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省均超过500件。此次展览不提倡过度拼接,试图倡导自然的书法创作风气,回归书法艺术本体,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健康发展。

  3.中国梦时代书法何为?

  立足于大文化、大书法的背景中,书家应有历史责任感。弘扬中国书法文化,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已成为当下书法艺术从事者的共识。在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领导高度重视书法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都把书法作为推进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陈振濂《书法传承事关文化安全》、杨晓阳《书法的败落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创新》等提案即是。书家怀揣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走出“书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通过书法艺术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服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如言恭达在2013年政协会议上提出“该想想怎样发展优质GDP”的观点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勇于担当,共商国是,是书家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表现。

  4.书法文化身份的再认同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特色文化,书法的文化身份再认同、文化属性的探索成为热点。伴随着展览的持续火热,人们对展览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当下“唯技术论”、“制作论”等问题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大家对书法的文化性日益看重,呼唤文化回归。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在《让书法回归心灵》一文中提到:“当代书法急需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高扬科学理性,重铸书法的现代人文精神,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5.地域性书法崛起

  从当下全国书法发展总体来看,身处“全媒体”时代,“平面化”成为新的时代特点。而地域性书法群体的不断崛起,则是对“全媒体”时代的一种反叛,形成了2013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近些年,安徽书法蓬勃发展,在书法展览、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书法惠民等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活力四射、成果频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业界概括为“安徽书法现象”。“西部书法”获得特别关注。在当下地域性书法崛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部书法发展与传统书法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发挥书法强省由点及面的带动作用,促进西部书法又好又快发展,共同铸造中国书法的整体繁荣、整体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 问题与思考

  1.“书协换届”:如何改革协会管理?

  “书协换届”是2013年度热词。各省市书协纷纷换届,作为涉及面最为广泛的群众性人民团体,换届备受瞩目。2013年初陕西省书协换届,2013年末江苏省书协换届,由年头到年尾,一繁一简,热议不断。

  2013年1月,陕西省书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选出主席、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秘书长及副秘书长60多位,引起舆论哗然。《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对于书家“官本位”思想、书法家的“头衔”以及当下书协及文艺社团管理等问题,各界议论纷纭。作为对本次陕西省书协换届的回应,陕西省书协精简结构,并出台《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关于主席团成员及秘书长班子淘汰机制实施办法》,这在全国书法团体组织中还是首次启动领导淘汰机制。此次换届风波引发了人们对书法协会组织建设的讨论。陕西省书协主席周一波说:“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改革的方向应坚持党的领导”;“淡化协会职务身份,强化学术造诣的尊重和影响。营造一种不论学历、不看职务、不讲资历,作品面前人人平等,以作品论高低的氛围。”

  2013年12月,江苏省书协换届,主席一正三副引起赞声一片,新一届书协主席团按一正七副的规模设置,原则上做到三不:“领导不入选,年龄不放宽,职数不突破”;换届后的江苏省书协淡化书协的官方色彩,摈弃行政化、机关化倾向,强化书协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当代书坛,以正大的气象引领当代书坛,淡化书法作品的商品属性,强化其艺术属性和文化价值,让书法作品更多地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寻常百姓家。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道德高尚的“书法大军”。

  2.“技”与“道”:冷静看待书家的“文化素养”

  在当下书法展览“制作”之风盛行之下,“功利化”、“唯技术论”成为人们争相批评的对象。为了在展览、比赛中脱颖而出,做足形式、增加技巧难度,成为参加者的必然努力方向。于是“形式化”、“炫技”、“技术风”的弊端随之而来。作品表面形式复杂,极尽拼贴组合、制作染色之能事,线条却光洁顺畅,媚俗之风顿生。面对眼花缭乱的作品,人们得不到深层感染力,作品线条厚度与丰富程度缺失,模仿流行书风,缺少个性厚度和独特人格魅力,看不到创作者的多方文化修养。面对漂亮形式背后的人文缺失,《美术观察》围绕“当代书法的技与道”专题展开讨论,发表专家文章10余篇,形成一些共识。“如果缺乏思想和修养,即使是最完善的技巧也不能产生最优秀的作品;而优美的艺术品却可能在技巧上并非无懈可击。就像庖丁解牛中的‘技’的形成是由于有‘道’一样,优秀作品的产生也需要天分和后天修养。天分与悟性与生俱来,但修养却要靠后天勤奋与努力造就。没有思想与计划制作出来的‘艺术品’,即便有娴熟的技艺,也是无关宏旨的小品;而优秀且严肃的艺术品必定包含着一定的思想与哲理,这与那些只见手迹、不见心迹的空洞之作截然不同。”技艺不等于艺术。单凭技巧并不足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技师可以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分加上多方面修养的结果。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认为:“作为书法家,字写得好就是60分及格线,是基本前提,余下的40%的部分是体现个人学问修养和创造力的综合素质,书家比拼的是后者。”文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一个长期工程。对“文化素养”概念理解的偏颇也值得注意。“文化素养”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量,有着更广泛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应该扩大眼光,开阔视野。对书法家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不能停留在宽泛虚空的口号上,应该提出更多切实可靠的建议与方法,更好地促进当下书法的发展。

  3.“开幕即结束”:注重书法展览的普及性和实效性

  当下书法展览的盛行,给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学习书法的机会,使人们能近距离地接触名家的墨迹,为当下书法普及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然而,在多数的展览中,一种现象也伴随而生:开幕式精彩异常,各路名家大腕悉数到场,然而开幕之后展厅异常冷清、分外寂寥。对此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首先,各级书法组织要加大书法普及工作的力度,明确工作方向,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法,不要眼睛老盯着名家,而应该深入群众、面对大众,确保书法普及的范围和实效性。其次,合理利用展览的优势,把每次展览都办精、办好,确保书法展览的普及意义,让更多的人愿意到现场看展览。再次,书法家应该具有社会历史责任感,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立场,抛开短期功利思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法实践活动中,为促进当代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做出扎实工作。

  4.“名人书法”:当代书法市场的发展需要学术批评来引领

  2013年书法市场异常繁荣,各种拍卖会不断爆出天价,书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当下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在书法市场如此火爆的环境下,出现了对“名人书法”、“明星书法”的追捧,以“名”的大小作为书法价值的判断标准。在当下“名人书法”泛滥之时,如何正确认识书法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好地规范当下的书法市场,给当下书法爱好者一个合理的价值导向,书法学术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5.书写的意义——正视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键盘文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大大下降。打字代替写字、提笔忘字、字体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让人们对中国书法的传承前景堪忧。针对汉字手写危机,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让人“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随着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进课堂成为当下人们关心的话题。此《纲要》的公布,有助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这种由教育官方部门所展现的对书法教育的重视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其一,书法师资问题,师资供求关系存在矛盾,当下合格的书法教师稀少,大多学校书法课都是由语文教师或美术教师兼任,缺少专职书法教师,书法教学也不规范。其二,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及家长对书法教育不重视,只是关注与升学和考试有关的其他传统课程,中小学学生负担繁重,使学习书法的兴趣减少,致使书法课流于一种形式,书法教育能否落实,前景让人担忧。其三,书法的硬件建设投资较少,尤其是专业书法教室缺乏。其四,书法教材短缺,目前市面上书法教材、练字教材虽多,但缺乏系统规范、有具体针对性的课堂教材。

  高等书法教育有了显著发展,开设书法课程的院校增多,招生人数不断提高,但同样存在问题。其一,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模糊,书法教育对技法过多关注,而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其二,受招生的“金钱化”影响,扩大招生人数,书法教育求“量”不求“质”。其三,师资水平参差不一,理论与实践水平不能兼顾。其四,书法硬件建设投资较少。这些都制约着高等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五,也是最为重要的则是,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体系内,书法仍然是隶属于“美术”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属性的地位严重制约了书法在当代学科研究和高等教育体制内发展的空间。

四 趋势与建议

  1.给展览“降温”,调整展览的导向性

  面对当下书法展览持续高温,应给予正确合理的导向和适度“降温”。首先,要注重展览的学术价值,还原书法艺术的纯粹性。当下有的书法展览为了一己私利,通过举办展览邀请各路名人大腕,为自己“镀金”,仅仅关注有多少名家来捧场、自己书法作品润格的升值,不顾展览水平之高低,这种功利化的展赛思想是应该杜绝的。其次,开拓新的展赛模式,倡导单纯以学习交流为目的的“低碳展览”。

  2.行草书风主导,倡导“五体”并进

  随着当下展览的推动,以及行草书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抒情特质,行草书受到广大人民喜爱,在当代书坛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二王”书风成为主流,多数侧重“二王”书风的典雅、潇洒、流利,对其内涵、骨力、气势、雄强之处发掘不足,对“小王”书法重视不够。其次是庸俗化,过多关注形式的“制作”,“伪二王”泛滥,跟风、趋同,不少作者走捷径、抄近路,直接模仿抄袭获奖作者,功利思想严重。再次,“唯技论”缺乏内涵,当下许多作品只关注于外在形式,缠绕花俏,满纸烟云,对内在韵味传达明显不足。

  在当下行草书风正劲的情况下,楷书、隶书、篆书创作则相对滞后。楷书创作中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热衷于对名家、获奖者的模仿、跟风,缺乏对传统深入地分析取法;对古代经典的取法范围不够广阔,新出土发现资料借鉴不够;创作作品流于情趣化、讨巧化,缺乏高古大气、沉雄浑厚的经典力作。当下篆书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一些作品中缺乏“写意精神”,比如小篆类型的作品风格近似,缺乏独特的主体意识。大篆类型的作品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表现,疏于字法的严谨性,古文字学养不足,缺乏内在涵养;过度“制作”,流于形式,拼贴、做旧之风依然盛行。

  3.书法教育要以普及为基础

  目前,中小学书法课存在的问题有:流于形式,学校、家长不重视;书法课场地限制;师资供求矛盾突出,合格教师少;合格教材稀少。为此,全社会都要正确认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大对书法课的投入,加强书法教育的队伍建设;各类学校应建立书写、书法评价机制,编写合适的写字教材、书法教材,配备专业教师,提高现有书法教师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书法氛围。

  对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建议办学定位要准确,对书法发展来说,院校书法本科、专科专业首要目标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小学书法教师,要重视技能培养又要重视文化素质的提升;加强软硬件建设,保障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协同有关部门,推动教育部修订学科目录,将书法提升为与美术、音乐等并列的一级学科,使之真正成为“艺术”门类下的一个独立学科,从而为书法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 活动与交流

  2013年的书法活动,在中国书协的带动下,各级书法组织团体积极参与,积极开展“追寻中国梦”的主题实践活动,继续推进“中国书法进万家”和“中国书法全球行”两项行动计划。2013年中国书法活动形式多样,交流频繁,成果丰富。

  1.心存大爱,传播书坛正能量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书法界心系雅安,举办系列书法捐献活动,体现了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感。2013年12月26日,值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书坛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纪念活动,缅怀伟人。

  2.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开展“书法进万家”活动

  2013年,中国书协继续开展“书法进万家”活动。一是“进万家”活动与文艺志愿活动相结合,紧密配合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活动,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二是积极开展中国书法名城、书法之乡、创作培训基地、兰亭学校的考察、命名活动,命名授牌“书法城”2个、“书法之乡”12个、“创作培训基地”4个、“兰亭学校”3个。三是“进万家”活动日益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品牌性活动。四是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各团体会员参照中国书协的“进万家”活动工作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继续组织广大书家和书法工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活动。

  3.“请进来”与“走出去”

  中国书法的对外交流是一个绚丽的窗口。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活动频繁,提高了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请进来”与“走出去”,都是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盛事,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审美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腾越和发展,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振兴与传播,正在世界各地闪耀光芒。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