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走进台湾梅婷于右任故居
日期:2012-4-28 12:32:18     来源:   编辑: 

 

   走进台湾梅婷于右任故居

   核心提示:他本是前清举人,却毅然举起抗清大旗,吹响革命号角,投笔从戎,出生入死。
他潜心书法创作,被誉为当代草圣。走进台湾梅庭,于右任故居。聆听一个大师的风雨人生。

   2003年,一次中外记者会上,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背诵出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温总理的引用既回答了记者提问,也让这首原本不为多数人所知的诗歌闻名。这首诗歌的作者叫于右任,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曾长期担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一职,1949年去了台湾以后,晚年的于右任非常思念故乡和亲人,就写下了《望大陆》这首传诵海内外,催人泪下的诗歌。

位于台北市北投溪的“梅庭”建于1930年,当时为日本高级军官住所。,“梅庭”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所幸并未遭到战争损毁。1949年,于右任迁到台湾后,时常来此居住,并亲手题写了“梅庭”二字。

主持人:右老到台湾来以后到这个梅园,只有有时候偶尔过来。

王士仪:他最主要的是避暑,但是避暑呢还是一个次要的那么一方面他要避寿。他过寿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来看老人家,他也不胜其扰。过年也有这个困扰。不胜其扰,那年为他80岁过大寿的时候。创造了他的乐曲的时候,来的人不晓得多少万人,所以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所以他避寿一定要到这里来。更重要的他要闭官说所有请托之人都要躲开,所以来的时候连护卫都不来。侍从都不跟来的,都不能跟来。所以到这地方来的时候,只有刘延涛先生陪他到这里住,还有他一个老佣人陪他住在外面。所以那一边是给佣人的,他自己住在老先生就在这儿。就在这里平时在这里看看书、写写字。他最主要的就是为了避这个官说。那么这里本来就是一张桌子,就是他老先生写字的,这个砚台。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他的大砚台,事实上我有,我想拿来,他们说不要拿来,他们怕丢掉,这是他的大砚台,这是他用的地方,替他磨墨,这位廖先生是他学生的学生,他也八十好几了。

主持人:那现在这里挂的都是于右老书法的复制品。

王士仪:复制品,这个地方为什么呢?第一,所有的原件,怕丢了。

主持人:再是,这个地方也太潮湿。

王士仪:另外一个事情,由于有一个例外,就是以前的阳山,阳明山山房被烧掉了,蒋老先生的那个地方被烧掉了,我们就怕于右老的真迹摆在这个地方,一旦烧了怎么办, 所以后来我们大家这个商量,我们筹备这个的人一起考量之后,所有的,包括国家珍藏的,统统在这地方一切都是以复制为原则。

2010年于右任的《草书四屏》在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分别获价218.4万元和173.6万元,创下了于右任的书法价格新高。当然除了书法以外,于右任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还有辛亥革命元勋,国民党监察院院长。

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原名于伯循。于右任的母亲体弱多病,再加上家境贫寒,在于右任不满两周岁时,母亲撒手人寰。留下他一人同伯母相依为命。

采访:许有成:他对他的妈妈的印象基本上没有,他小时候就是他的伯母带大的。那个伯母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那么小时候就在她的娘家,因为她自己家里很穷,就无以为生。父亲又不在陕西,父亲在四川。所以说就因此就带到他伯母的娘家去,生活了9年多,快10年了。

1929年,于右任五十岁,当回到儿时所生活的村子时,曾作诗云:“无母无家两岁儿,十年留养报无期,伤心诸舅坟前泪,风雨牛车送我时”。

许有成:有一桩事情,就是对于右任先生,一辈子都是难以忘怀的。就是他小时候,跟着那个牧童去放羊,放羊的时候,冬天因为草很少。就走的比较偏远的地方。去找草吃,这样就遇到了狼,遇到狼差一点就把他吃掉了。幸亏碰到了一个姓杨的农民,年轻的农民及时的救了他,那个小伙子大概有十八九岁,把狼赶走了。把他背回家。

于右任大难不死,自此以后,他再也不用去放羊了,伯母帮他找了一间私塾,就这样于右任开始了启蒙读书。开始学习写字,诗文。

王士仪:就开始写王羲之,最早就写王字,王字里面的草书。但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凡是要考举人考进士都要写答卷的,这个答卷书啊。没有不是从王字、董字、赵字下手。所以他们老一辈的人,在这方面下的功夫都非常大。

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11岁的于右任到三原县城拜师毛班香,学习经书、诗文和书法。在那里于右任无意中读到了文天祥和谢枋得的爱国诗篇。

许有成:这些诗都很鼓舞他,他开始对八股文。对那种诗词都写不好,也不感兴趣,原来写诗还有八股文那些。都是要撇开自己个人的身份,要想到大的,就是国家的问题。那么现在的国家,当然是清朝的统治,异族的统治。这个对我们是不利的。所以当时就从小种下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这种根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于右任和学堂其他师生被勒令跪迎圣驾,,这令于右任大为愤懑,当晚便写信给当时的西安巡抚岑春煊,要他趁此机会杀了慈禧太后,拥护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当他写那个信的时候,被他的同学看见了,同学说你这个东西 等于自己找死。你这个信还没有到皇上那里,已经就送了性命了。你想想这个总督

拍西太后的马屁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手刃西太后呢。这不可能所以他这样想想,觉得我这个还是比较幼稚的。

1904年,适逢会试。由于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因此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春闱,便在河南开封举行。于右任也加入了应试的行列,然而此时,捉拿革命党人于右任的密旨也已发出。

许有成:他写了很多激情洋溢的诗,一个是反对清朝的统治。后来就是间接的反对那个慈禧太后,他几个要好的朋友。就把它出成一个集子,后来就是他题名叫做,半哭半笑或者诗集或者叫诗草。还有他曾经照过一次照片,他照的时候,就是把上身衣服都脱掉,把头发要解开。好像怒发冲冠的那种样子,就拍照后来那个县太爷,就拿着他那个诗集,还有他拍的那一张照片,一起就上告到陕西当时最高统治者。就是总督,叫升允,就告到他那里去。那当然就是认为那是弥天大罪了,因此就上报了朝廷。

在开封准备应试的于右任,浑然不知危险已悄然临近。万幸的是,于右任的父亲得知其子被通缉的消息,火速请人去开封告之于右任,让他立即藏匿。

许有成:但是他当时想,我过去一直想,到上海这种地方去,因为那种地方风气就是西风东渐。在这些地方有很多新的消息。也有很多的革命党人,最好是到这些地方去。过去一直没有这种机会。现在既然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候,那么我就还躲什么呢。我就干脆跑到上海去闯一闯。

逃亡上海的于右任,暂时住在同乡吴仲祺家中,同吴仲祺往来的人多是一些饱学之士。有的是新派人物,有的是革命党人,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吴家,于右任结识了很朋友,也借此认识了几乎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马相伯。

马相伯,上海复旦大学创始人,著名爱国人士。马相伯听闻于右任亡命上海之事,惜才爱才的马相伯便邀请于右任到上海震旦学院就读。

上海震旦学院是马相伯一手创办的私立大学,于右任早在家乡对此学堂就不胜仰慕。不想在自己苦无去处之时,却成为震旦学院的学生。后来于右任说:“亡命时期的行为是不可以用常情常理来解释的。”

采访许有成:帮助老师做一些教学方面的,其他还自己教一点点课,先是学生,后来也教一点课。后来觉得这样下去也不大好,因此就有时候,就等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溜出来到上海来听听。有些开什么会,因为当时正是清末这种时代,因为国家遭受了八国联军侵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以后,国家的存亡。差不多那些热血青年,经常有开会,声援啊。

在此期间,于右任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但是并不顺利。为此,于右任决心自己创办一份报纸,以此来宣传革命的主张。他为未来的这份报纸取名为《神州日报》,寓意为,再造神州。

1906年4月,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于右任乘船东渡,前往日本。

许有成:一方面他到日本了他是要考察日本的新闻,那么华侨当时,因为日本的中国的一些有志青年都到日本去,因为日本近,对我们去又方便,在那里有时候有的人还事业有成,找他们募集一些钱来回来办报。

在日本,于右任陆续认识了一些同盟会成员,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随后加入了同盟会。

许有成:孙中山很重要,那么还给他一个头衔,就是“长江大都督”,就是当然那是空的了,就是你去发展吧,给你一个名誉,那么另外还叫他再组织了一个是士绅的同学同乡会,就是陕西省的,河南省的,山西省的这些组织了一个同乡会,同乡会给他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摸到了钱的这几个月摸齐以后他们就回来了,回来就开始筹备办报,最早的一份是神州日报,后来的就是都是名字打头,明湖日报、明喻日报,还有一个《民立报》,一共办了四份报纸。

主持人:我们知道于右任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辛亥革命的元勋,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很多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都很他有关系。

王士仪:尤其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工学,上海大学。

主持人:也是民国最早的一代报人。

王士仪:他的报人可不得了,他创立了神州报,名于,名利,名呼,这三名可能影响我们整个的革命,当时在东京的民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报根本进不了大陆,只有他在上海发动这个,这个论述影响了,就像箭一样的飞到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他在这个时候,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发表了292篇的文章。

主持人:为革命大造舆论。我看到过中间的一些发刊词和社论,都是呼吁人权,呼吁议会政治,都是这些。

王士仪:人权,是他老先生创出来的,所以梁启超先生非常佩服,为什么呢?钱钟书先生看不起北方人,钱基博先生,钱基博先生他这个是如此的学问家,又是理学家他看不起北方人,他说北方人没有投票权的,引起了我们的于右老大表特书,他要表达民权是什么思想,中国民权是他老人家写出来的,后来没有地方登,就送给梁任公,梁任公说我不敢赞成,但是没有一个字我敢反对,所以他后来就感觉到了,假如我有想法,没有发表的地方是不行的,所以创这三报,这三报里面我到今天为止一直在怀疑一件事情,就是名利报,第三份报纸,名利报,这个名利报是不是后来就是我们中国人要站起来这句话的来源,很有可能。

主持人:他有一个发刊词,这个民族不独立国家不能独立是吧。

王士仪:您读的对。

主持人:他这个发刊词里就有这个话这个民族要立起来。

王士仪:所以后来恐怕,就被大家归纳出一个说法来,中国人要站起来,这位老先生他一生里面,最得意的时间就是这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正在美国筹募革命经费的孙中山,,从报纸山给获悉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后,取道伦敦、巴黎,从法国马赛港乘船归国,并两次致电《民立报》把自己的行踪公布于众。

许有成:实际上它起到一份党报的作用,因为他宣传的,都是孙中山的一些主张,那他报道的消息,都是革命党人在国外的活动。那么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十月十日发生以后,孙中山在国外,他要回到国内,他用什么东西告诉大家呢。就是通过《民立报》。首先写信告诉他,我现在要回来了。

政治的风云变幻让人始料未及,袁世凯篡权,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为了对抗袁世凯,于右任回陕西组织靖国军对抗北洋军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生司令”。1924年,孙中山逝世,当时正奉命北上同张作霖谈判的于右任,未能随侍在侧,引为毕生遗憾。此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最早主张“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于右任感到前所未有的苦闷和彷徨。

许有成:那么实际上他就处境很困难,因为他是一直被视为国民党的左派,那么当时他们左派的那个有一些,包括何香凝这些人都是国民党的左派,是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有一段时间,就是大家组织一个诗社,叫做“寒之友社”。

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起蛰,画图留作后人看。这是1928年于右任为亨颐、何香凝陈树人三人合作的“岁寒三友图”所题的诗。这时候成为了诗歌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等出席作陪。席间,两位诗人漫谈诗文及近作,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而毛泽东则用于右任一首诗中的“若何大王问我,及时收复河山”作答。言毕,两位诗人抚掌大笑。

1949年11月29日,也是重庆解放的头一天,这是一个让于右任终身难忘的日子,他乘坐美制军用运输机离开重庆飞往台湾,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大陆。于右任飞往台湾,夫人高仲林及长女则留在了大陆,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再也没能相见。

初到台湾的于右任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青田街7号的寓所里。闲来无事时,于右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写字作诗上。

于右任好写字,尤其以草书擅长。1932年他发起创立了标准草书社,欲将草书标准化,以恢复其文字功能。

王士仪:他在草书里就说我们历代的草书之所以不能被人家认识的就是它难,它没有一个学的准则,这是在他在草书序言里面大致意思如此,他说他要整理出这套符号的方法出来,他就是说他做了这个之后,可以让全国其它的人去学习,目的是让人家节省时间,推广,那么确实他自己遇到困难过,遇到困难过,比如说他替人家写,写的时候,这个字不符合标准草书的规则,不是他写的不好,他认为这有损于大家学习的原则,他绝对不给人家,你就可见得他的约束能力多强,

主持人:还有于右老的这个标准草书这个草书体系出来以后,我突然感觉到,写草书的不一定是狂倦之人,正人君子也可以写草书,特别是狂草,狂草好像人不到那一种癫狂状态字肯定也写不到位,状态出不来,但是我们人的性格也分很多种,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种人就一辈子他不能写草书了,但是,于右老的标准草书出来以后,就发现你把,包括我所知道的,林散之先生,在性质上应该是不适合写草书的。

王士仪:于右老特别是说,他说写字的时候,我非常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只有在写草书的时候,那种跳跃的心情才会出现,所以他老先生这么些其它字,不是我不会写,但是我一生在这一天忙碌之后,为朋友们,我非常的跳跃,所以,他是能够培养一个人从表达他内心得那种感觉的一种方法。

于右任被尊为“一代草圣”,同时也是当代作品为数最多的书法大师,从民国初年起,到于右任逝世为止,半个多世纪里,作品数以万计。而在台湾15年的时间里,他每天要花上至少一个小时,来满足民间的求字。

主持人:老人家书法的这种造诣,就是我们从他的书风上头,可以想见其人。就是老人家一直就是去世的时候,台湾的报纸也都说。最后一生就是两袖清风,然后除了这几张纸以外什么都没有。

王士仪:他过世了,那么当时中央派了大员做证人,打开他的保险箱,这个证人,就是文化大学后来的创办人。我就是他的小秘书,打开箱子的时候,一双布鞋,是他老人家穿的布鞋。一张就是后来他写的:“《葬我于高山上兮》,那首钢笔的字。毛笔他没写过,我们现在讲到的毛笔。是一位日本先生帮他写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四千块美金的借条一生就是那么多。留下了一点债,他说穷是我的光荣。穷也是党的光荣。也是“国家”的光荣。那这四千块钱是怎么回事,我想到今天没有人知道。

于右任生性豪爽,每每遇到前来借钱的朋友,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加之来访客人太多,开支愈大。一向清廉的于右任每到月末,生活便开始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

许有成:有一次他不得已,叫他的秘书向人家借了一个金镯子,去典当,典当暂时度过这个难关,因为他为什么呢。他平常也好客,也同情人家。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那么一下弄的。这个月开销不下去怎么办呢。只好去借金镯子去典当,不晓得那些新闻记者是无孔不入。不知道从哪打听到了。从报纸上登出来,登出来以后,当然因为他是一个行政院长。很高的官阶了,就议论纷纷,说他的秘书也向他讲。那么他说,他先怪秘书。就是说你们嘴不严 你们讲出去了。他说这个有什么,你一个监察院长。穷的向人家借金镯子去典当过日子。这个对你讲起来,是一种光荣。

两戒河山一日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58年,是于右任和妻子高仲金婚之年,由于海峡两岸的人为阻隔,老伴的生活到底如何,于右任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借诗作聊以抒发思念之情。

1961年是妻子80大寿,于右任给香港的朋友吴季玉写了封信,一诉衷肠。

许有成:这个吴先生回来就把这个信,他当然见不到总理,他还没有那种总理,就告诉他的好朋友叫章士钊,章士钊就把这个口信就传给总理,总理一听到这个很重要,那么一算是当时她的生日已经过了,比如说5月10号,现在都20来号了,已经过了好几天了,那么说现在生日过了怎么样,他们就是陕西人告诉他们说,我们陕西有个风俗,重要的人物在外面赶回去来不及可以补生日的,那么既然补总理就叫人给她补了,就是统战部派人下去,陕西省的统战部也下去给他办了那个酒席,叫他的女婿,他的外甥,他们那些人都赶到那里给她祝寿,摆了两桌席他就高高兴兴,当然她也很高兴,他妻子也很高兴,那么后来就是说要回个信,让于右任知道,知道也不好明写,因为你怎么好写呢,说周总理要给你办那个,你晓得蒋介石就是要那个,你通敌了,所以怎么那个,后来就是说想办法一封信很难写,很难写后来就是说请教她的老朋友(邵力子),就是他们是同学,一直几十年来,后来也在一起的,他说这样子,你是不是把他写,就是说宋朝有一个人叫周敦颐,也是姓周的,就是说周敦颐有一个外号就是莲花,就是那种,你只要讲这个,他肯定于右任就知道了,那么后来就是到台湾就告诉他,写信就告诉他,他就晓得是周总理给他妻子举行的活动,所以他非常的感激。

1964年,过完84岁生日的于右任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不久便生病住院。11月10日晚八点整,于右任先生与世长辞。在他弥留之际时,曾对前来探望他的人伸出一个手指,随后又伸出三个手指。后来有人说,于右任是想等将来祖国统一后,让人把他的灵柩运回陕西三原老家。一周后,由国民党高官,张群、严家淦等五人组成治丧委员会料理于右任后事。由于没有找到遗嘱,治丧委员会便把于右任在1962年所写《望大陆》一诗作为其遗嘱。选定淡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多米的高山之巅作为于右任的墓园之地。

主持人:在台北阳明山上,于右任的墓园。有一个牌坊,这个牌坊是菲律宾的华侨立的

我特别注意到这个牌坊的前后,有两副对联,非常有意思。这边这幅对联的上联是“西北望神州,万星风涛接瀛海”。因为于右任的墓园,是朝西北的方向。西北的方向正好是大陆。而且西北也是于右任的故乡,他家是在陕西的关中,下联是“东南留胜迹,千秋豪杰壮山邱”。于右任是一代豪杰,我们再看看牌坊这边还有一副对联,这幅对联用的是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海气白重开,终古有灵飞太华”太华我们知道就是华山。这也是于右任的故乡的一个代表,下联是“国殇高出葬,此山不语看中原”。老人家葬在这个地方,默默无语的看着中原。“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