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永存乎生意:行书创作的实践与体悟
日期:2012-6-29 11:31:17     来源:   编辑: 

 

永存乎生意:行书创作的实践与体悟

王卫军书法作品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笔者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任何艺术的发展史,都是一部继承与创新不断作用的历史,继承与创新也是各个时代、各个艺术家毕生都要面对的无法逾越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因此,行书创作,首要的就是要从这些艺术的经典中汲取营养,以一种敬畏前贤与敬畏经典的虔诚,去触摸和感悟书法艺术的真谛。当然,植根传统、敬畏经典,并非迷信传统、复制经典;相反,是为了更好地积累创新的灵感和能力。

  而当下,中国书坛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步西方现代主义之后尘,宣扬“自我表现论”,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过度张扬个性、宣泄激情、追求快感。另外,在创作取法上,也出现了一种背弃经典、追逐民间书风的现象。

  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抽象美,令许多西方艺术家着迷和陶醉,并从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所以,我认为在行书的创作中,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根脉和书法艺术的经典,而且要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融入自身的艺术理解和情感体验,才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折射出审美的光芒。作为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书法艺术也不例外。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的是书者思想境界、学识修养、审美理想、人文品格、生命感悟、性情才华和艺术追求,而不是单纯的书写技法的再现。因此,行书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娴熟的技法、完美的章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

  就行书创作而言,通过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三五年苦功大概就可以基本掌握笔墨技巧等技法层面的问题,但要创作出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则需要花更多的气力在“字外功”上寻求突破,从提升素养的根本做起。

  首先要提升人品修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品高尚者,其笔下一点一划自生刚正不阿之气;清雅者,下笔不会落俗气;污浊者,笔下脱不去污浊。宋代朱长文《续书断》评颜真卿的作品:“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英雄气概,恰是我们民族文化所极力推崇的价值取向,颜真卿的书法也因此备受青睐和推崇。黄道周,忠良正直,从不向权贵势力低头,敢于上书直言;其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典型的人品与书风的统一,刚正不阿、不流凡俗、奇而不肆、古而不怪,具有强烈的个性,独树一帜。正所谓“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其次要提升学识涵养。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作品文本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书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说,书法是靠学养支撑的艺术,失去学识涵养,书法就成了失去灵魂形式、符号。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他人终莫能及苏东坡之处,不是什么技巧,而是“学问文章之气”。“东坡诗如华严法界,文如万斛泉水,惟书亦颇得此意。”故其书沉雄豪迈,直抒胸中之臆气。格调高古,耐人寻味。东坡书法艺术的成功实践,使他悟出了“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千古诤言。“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因此,当下书家们,要高度重视学养的积累,拓宽知识视野,坐几年冷板凳,多读一些明理之书、益智之书、养心之书、怡情之书、励志之书,努力优化知识结构。学养深了,则意蕴隽永气息醇古,书艺自然超逸绝尘。

  再次要丰富生命体验。《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这些先贤创造的书法经典,无一不是他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血结晶,更重要的是,无一不镌刻着他们人生和生命的印迹,也无一不因为他们色彩斑斓、跌宕多姿的独特人生而绽放出不朽的艺术光芒。当下,由于书法的逐渐纯艺术化,越来越多的书法家趋于职业化,一方面,这使书法家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艺术,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这些趋于职业化的书法家大多比较年轻,且有着相同的也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那就是从校园到职业书法家。这就使他们对社会、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知和人生历练、生命体验比较相近,人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很难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与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和独特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以书法展览为导向、看评委口味搞创作的怪现象,造成了书风“千人一面”的尴尬景象。因此,书家们要走出书斋,把目光从关注艺术和艺术市场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观照自然、观照社会、观照历史,担当起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通过人生的不断丰富,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更具文化的意义,更有艺术的穿透力、感染力,才能撑起这个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繁荣的天空。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