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
竟该如何理解“公主与担夫争道”?
日期:2008-8-25 10:05:18     来源:   编辑: 

 

 

 《书法报》“书法研究”版刊发的郑付忠先生《由“拨灯法”联想到“公主与担夫争道”》一文,对“公主与担夫争道”所作的辨析和考释,笔者很不以为然。

    该文对于“公主与担夫争道”的推断和解释,完全是主观臆造的想当然。把“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个书理隐喻意象,当作“拨灯法(拨蹬法)”或如何驭笔(保持平稳的执笔、行笔方法)的注脚,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而实际上“公主与担夫争道”同“拨灯法(拨蹬法)”没有任何的联系。这种解释,既违背了“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一书理隐喻意象的本义,又丢失其方法论的启示意义。所说“‘公主与担夫争道’其实质就是‘轿夫与担夫争道’了。不论哪种情况,担夫与公主其实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抢道’。所谓的‘争道’描述的应该是这样的情景:身份悬殊的双方忽然相遇,慌忙之中不知如何避闪,欲躲不能,反而相抢,手忙脚乱地调整身姿……”完全是在主观地臆断、想象和联想。为什么非要把“公主与担夫争道”的实质硬说成是“轿夫与担夫争道”不可?完全是在肆意地曲解、主观地臆造,而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书理蕴含。公主也不一定就坐在轿子上,担夫也不一定就挑着担子。“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个书理隐喻意象的真实寓意(蕴含的书理)究竟如何,想必任何人对此都很茫然,对其理解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依笔者的理解,“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一比拟意象,实际上是书法艺术的主体师法造化,由物理顿悟书理的生动、鲜活的实例之一。书法史上,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蔡邕,见垩人扫墙,创飞白书法;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得笔法之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神;怀素,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雷简夫,闻江声悟笔法;黄庭坚,见船夫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文同,见蛇斗而草书长……。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有云:“字的造型虽然在纸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有自然契合的妙用。”黄绮《书中五要:观、临、养、悟、创》也尝云:“宇宙间事物内在联系之理往往是相通的,钓鱼、骑马、赶车、撑船四种技术都有个‘谨敬’之理,‘故钓可以教骑,骑可以教御,御可以教刺舟’。书法有书法之理,其他事物也都有各自之理,学习或研究书法的人,心中有‘书理’,碰见与‘书理’相通的‘物理’时,引起顿悟,又提高了‘书理’,落笔超异,书法长进。”“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个比拟意象所涉及的也是一个书理和物理相通的问题。舞剑有舞剑的技巧,书法有书法的技艺,而刚柔、疾徐、动静、起止等,是舞剑和书法都要讲究的。担夫与公主在一条路上偶然相逢,他们之间谁让谁、谁侧身、谁正步、谁快步、谁慢步,这与书艺笔法、结体、章法的擒纵、映带、避就、揖让、呼应、贯气等,有着一致的地方或相同的理法。这大概就是“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一比拟意象所蕴含的书法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的一些规矩、技巧和理法。另外,一个“争”字,显示出公主与担夫之间的矛盾关系,即斗争性:公主与担夫,他们二者的身份和身价很悬殊,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至贵与至贱、至尊与至卑、至阴与至阳、至柔与至刚、至弱与至强,显示出对立双方两种势力的根本不同、对立双方两种性质的尖锐对立、对立双方的斗争性已经达到极限。这就给予了一个方法论的启示:在尖锐对立的两极寻求最大的艺术张力,叩其两端,用其中间,绝处逢生,由大异到大同、由大逆到大顺、由无序到有序,达到有机融合、完美和谐,最终运化出最醇厚的书法韵味。

    古代书法艺术家喜欢以比拟、形象的喻示作为阐释工具和表述方法,来谈论书法的道、理、法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笔法、结体、章法等书法的物质外壳和形式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意境、趣味、格调等美学范畴的形象喻示。如论书法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比喻赵孟頫书法的运动节奏为“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说书法的章法,形容王铎的章法布白为“雨夹雪”,郑板桥的章法布白为“乱石铺街”;论书体的神态,有“教化主”、“城隍老爷”、“春蚓”、“秋蛇”等比拟形象;形容点画形态的骨力,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真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许多深刻的理法和意味都蕴寓在形象的比拟之中。

    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对古典书论中的这种表述方法有精到的见解,其《学书捷要》曾言:“前人立言传法,文字不能尽,则设喻辞以晓知,假形象以示之。”这种表述方法,由于缺少抽象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证,因此缺乏理性和确定性,往往容易造成对比喻意象的歧义理解。如此说来,对于“公主与担夫争道”的多种阐释、理解和争议,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种表述方法继承了比兴、诗骚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是在用艺术的方法探讨书法艺术,将抽象的书艺理法寓于形象的描述之中,因此,它在本质上更接近艺术思维,更能触及书法的实际,将抽象、概括的书艺理法的认识化作具体形象感受的描摹,用这种表述方法谈论书法的技艺和理法,显得更为贴近、更有亲和力。用这种表述方式谈技、论艺、说法非常含蓄蕴藉。由于它是图景式的描述,没有抽象明确的结论,其比拟形象与所蕴寓的书艺理法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能完全重合,故而对于某一比拟意象所蕴含的书艺理法的理解就具有很大的笼统性、模糊性和宽泛性,赋予较强的主观色彩,这就是这种表述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