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学术研究>>新闻
书法艺术的“主旋律”
日期:2005-4-9 17:47:18     来源:   编辑: 

 

 

书法艺术的“主旋律”



                                         刘炳森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书法事业,总的看来是相当繁荣昌盛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政治昌明,经济腾飞,文化复兴。所以,神州大地到处春意融融,形势喜人。书法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但在大好形势之下,问题也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问题还颇为严重,突出表现在书风的导向问题。比如说“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这本应该是一个很高级别的全国性大展,在书法界会很有影响。评委们做了很多工作,辛辛苦苦,煞费心力,当然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觉得这项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偏差。也可能是某些评委的疏忽或者拘于情面,有的人就乘机钻了空子。例如有的年轻人,根本就不好好练习基本功,不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书法,却一味胡涂乱抹,根本不像个样子,创作态度极不严肃,而大展却给这样的“作品”发了“奖”!其实,“奖项”应该是某种标准、规范的体现,它由社会、历史所认同的观念、理想凝聚而成,而不是某个人、某团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像这样的胡涂乱抹、根本没有规矩、标准也很茫然的东西,它体现了什么呢?怎么能随随便便把奖给他呢?这岂不是降低了大展的标准,制造了观念上的混乱!我提出这样的意见,作了批评,并不是全盘否定中青年书法展的评选工作。同时我也估计到,如此滥发奖项未必是全体评委之所愿。有人这样传言,甚至广为散发文字材料,制造舆论,说刘炳森保守、偏激,全盘否定了“八届中青展”的评选和颁奖工作。这是不真实的,我无意抹煞评委们的工作成绩,对于别有用心的离间谗言,相信有关各位不会轻易听信。

  关于“现代书法”一词,我认为下定义需要慎重。现代书家这么多,写出的作品都很优秀,都是现代的,也都不是文物,而且各有风格。一些胡涂乱抹的东西怎么能够代表得了“现代”呢?有人建议用“新潮书法”一词命名,我想首先应该看它是不是在写字,不管他叫什么潮。有的人把汉字结构大卸八块,加以胡涂乱抹,观众称之为“烂柴禾垛”体,那我们还能称它为书法吗?那还是艺术吗?已经不成字形了,就不能奢谈书法,它也只能算作别的什么“艺术”品。诚然,有的书法家传统功力比较扎实,有关各方面的修养也很好,对于当今书法艺术的状况感到很不满足,为了寻求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希望经过一番苦心的努力,来探索一条新路,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而在积极地思考和大胆尝试。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与治学态度极不严肃的胡作非为,是有本质的区别。

  所谓“现代书法”,它虽然很希望,但代表不了未来的书法发展方向。我想方向主要有一个,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书风,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主旋律”。当然还需要有更多不同风格的书法力作,以期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腾飞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我们的书法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不仅应该显露头角,而且更应该大显身手。书法是中国最具群众性和普及性的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书法应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我们书法的传统理念是追求“真、善、美”,陶冶情操;通过写字、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史,接受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热情,这都是相关的。所以我们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既有民族的特点,又有时代的精神。没有民族的特点,就缺乏世界意义;没有时代的精神,就不具历史价值。背离民族特点,生吞活剥地接受外国人玩够了的那些不美好的东西,这样做不符合我们民族审美的习惯。 中国人看着别扭甚至反感的东西,它怎么能够培育高尚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呢?违背书法艺术的民族传统,就等于毁掉了书法生存的群众基础,这对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只能是有害无利。所以,我反对盲目地学外国。

  所谓“现代书法”的故乡似乎是日本。“前卫书法”(或称“墨象派书法”)在日本的发展已有半个世纪。我与日本书法界的联系不能算少,每年总有几次。从我接触的情况看,前卫派在日本始终是一股涓涓细流。据了解, 日本人民群众看不懂,不喜欢;大多数日本书法家也认为,“前卫书法并没有取得成功”。所以,试图以现代派代表中国书法发展之未来,结局将是可悲的,将是不顾前车之鉴的覆辙。把年轻人引向这条路,实质上,这无异于毁坏他们的艺术青春!是的,日本的“前卫书法”家们很会宣传、造势,他们很早就跑到欧美去办展览、搞讲学等活动,以至于西方艺术界竟误认为东方的书法艺术就是日本的前卫派,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十多年前,我曾去德国办展和讲学,有的德国人就跟我提过这样可笑的问题。我说,感谢我们邻国那些弟子徒孙们,他们已捷足先登早来一步,替我们的书法艺术作了宣传介绍。不过,那不是地道的,而正宗的,原汁原味儿的书法艺术是在中国,我们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故乡。从普及、宣传角度说,现代派使用本文读者所熟悉的艺术语言,便于完全不懂东方艺术的西方读者的初步接触,这应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现代艺术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基本规范,不是说一“现代”就可以胡来,我们应该学习和吸收“现代艺术”中优秀的成分。至于把字胡拆乱搭,涂得像烂劈柴堆、烂柴禾垛,这是融“现代”精神于传统艺术吗?这是“现代艺术”的时代特征吗?这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如果这就是艺术,那艺术与非艺术还有什么区别,人人都可以胡涂乱抹,这样一来也就都失去了书法的本来意义。艺术家应该自尊自爱,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一切严肃认真的艺术探索,在艺术的百花园里都应该有它的地位。但是,过早地让年轻人去做不着边际的“探索”,我觉得这是对年轻人艺术生命的一种戕害。另一方面,让许多年轻人都写成一个面貌,或者风格都很近似,排斥不同风格特别是带有传统书风的作品,也是个明显的偏差。千人一面的书法展览,早已经受到群众的广泛批评,讽刺说“千人一面的‘国际人儿’是弱智,不是睿智”。所以,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弘扬主旋律”,我们不能偏离这一根本。

  强调传统并不等于照搬古人,食而不化。我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没有自己的传统就会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失去身影,失去存在的价值。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地吸收,借鉴、丰富。发展,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才会显得有活力。书法尤其不能忽略传统,因为书法艺术美的基本规范都蕴藏在众多的传统作品之中,如果不深入进去,就无法了解它们并掌握它们。学习传统的目的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地一味模仿,如此治学是很不可取的,古人早就对此作了批评,并且斥之为“书奴”。学得几乎完全跟古人一样,能给古人翻版,这只能称许其基本功不错。然而,没有创造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不算有贡献,那就不能称之为有出息的书法家。没有时代特点就没有历史意义,作为一个现代书家,应该努力表现、传达我们的时代审美特质,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在接受传统规范的基础上,大家都有创新,各显风流,彼此写得都不一样,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才好呢!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学习的必要手段,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是发展,创造更新、更多、更加美好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时代文化,来丰富我们的光辉历史。强调学习传统,是为创新积蓄力量。谁的传统文化积蓄得丰厚,谁的创造成果就将更具历史高度和历史涵盖力。有一则外国谚语说:“杯子注满了,水自然往外溢。”创新的道理就是如此,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所以,那种“重传统会导致艺术创新能力衰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相反, 只有轻率地否定传统或不重传统的人,往往才半桶水就使劲晃荡,学一点皮毛就开始大造特造其声势,这样的人是经不起“造”的,他很快就会黔驴技穷,创造力衰竭。

  我认为追求真善美,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贯理念。我们中华民族在意识形态上所一贯追求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真善美。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伦理精神”,我想实质是一样的。历史上很多正直的文人、艺术家,他们前赴后继,在文化艺术上艰苦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正义,良心,人性,其核心的精神,就是真善美。比如在形式上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内容上的反道德反人性,我们书法艺术历来都是加以排斥的。不真、不善, 因而也就不会美。艺术上的“丑”,不能说不具备审美价值。臭豆腐虽臭,它还有味可取,聊备一格。但这里也有个把握分寸的问题。从“丑”里面找点趣味,丰富一下表现,这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嗜“丑”成癖,那就得考虑一下心理健康问题了。现在艺术界有一种倾向是值得忧虑的,画画出现了“穷山、恶水、傻树、危房、丑人”,阴阴惨惨,情调不太健康。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也充满希望,前景是光明的。为什么艺术家要把我们的世界画成那样?阴气太重,好像绝望、精神分裂,到了鬼魅世界。是不是思维出了问题?艺术应该给人以期望和奋进的力量,这种绘画所给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激励和启迪呢?人们看了这种作品能够得到什么鼓舞、什么力量呢?我想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在我们书法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丑书”,我并不是对人反感,而是觉得这种思路可能有点毛病。如不然,为什么就那样喜欢在“丑”里面作文章、求出路呢?臭豆腐再好吃,它总是臭的,味觉尚可,嗅觉难堪,充其量只能是 一碟小菜,终归上不了大宴席,不能登大雅之堂。执意要把自己隔绝在书法艺术的光明大道之外,非得这么“自虐”不可,这不是思维有问题吗?不能忘,文艺作品必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符合民族欣赏习惯,这个方向永远是正确的。只有这样,艺术才具备不竭的生命活力,并且赢得任其驰骋的广阔天地。

  还回到前面的话题,那些奇形怪状的艺术作品,我并不是说一概不允许,没有那么霸道。作为艺术家,从多种风格,多种角度去探索追求,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好事,因为这正是“百花齐放”。但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已经成形的很不健康的甚至是假恶丑的东西拿出来贻误青年,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一点,我们成年人应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