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学术研究>>新闻
当代书法问题与艺术生态重建
日期:2007-4-13 10:06:28     来源:   编辑: 

 

  

当代书法问题与艺术生态重建
   

     当代中国书法需要文化精神的滋养。不难看到,当代书法由于大面积进入市场化,使得书法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隐含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即西方一些人认为的当代东方文化已经失效,全世界文化正在现代化西化中被“同质化”。这里的问题不仅值得清理,而且还意味着中国学者必须面对新问题作出当代解答:新世纪中国书法该怎么走?
一 书法与文化的血脉关系不可中断
  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既不能完全跟着日本现代书法走,也不能完全跟着韩国式的书法走,更不能跟着欧美流行的波普文化走。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贬低是行不通的。西方人的误读需要解释,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东方人也不能以书法做秀,这将使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更加深,消解中国文化国粹的价值。现在很多人只是跟在日本后面难以超越,不思超越就永远没有超越可能性,于是越写越差。我们可以在形式的现代性方面探索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使内容具有更多的整合传统的精神气韵。
  应强调书法的精神生态性和价值重建性。每位真正的书法家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于右任、启功,无一不是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专业的书法家,相反,倒是文人学者在精通经史子集之后“我笔写我心”,在笔墨中展示自己的心灵踪迹而成为书法大家。
  随着社会开放发展和国际书法大潮的兴起, 书法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讲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无所及而又无所不及,这是“道问学”的问题。“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为书法的至理。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主义精神在拓展,多元文化互动在展开,中国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将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当代书法应融会历代贤哲们高度的文化内涵,吸纳他们的深厚智慧而不断精进。
  书法不但被本民族各界以不同方式认知而成为民族的象征,而且惠及近邻,濡染最深者为日本、韩国。如今日本以“书道”称之,韩国以“书艺”命名,均对书法艺术加以尊崇。中国则以“书法”称之,这并不是比“书道”、“书艺”命名要低一个范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道”是难以企及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艺”则是“技艺”、“技能”、技艺术数之类,在我国传统中并非重中之重,在经史子集四部的“子部”中排名颇为靠后而被视作“小道”,“可 观”而已。中国称“书法”为“法”,具有一种质朴无碍的“道”的精神内藴其中——不轻易言“道”,将“道”看作超越性存在。“技近乎道”,可以通过艺术触及道体的光辉,谈艺而言“道”,不难在《易经》、《老子》、《庄子》的“道”范畴找到余音回响。“法”可“师”进而提升个体的心性价值,则可达到高妙的境界 。只有“不炫名不耀奇”,才会真正达到“道”的至高无上。
  中国书法的未来是中国文化未来的缩影。 文化无优劣而只有差异,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这是世界的潮流。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反对对东方文化的后殖民策略,而是坚持在“发现东方”的多元文化对话中走向中国“文化输出”。要关注中国问题和汉语言的文化深度——语言背后是思想,思想背后是灵魂。让全民族凝聚起来的不应该是西式的大众文化,而应该是中国母语思想文化。“汉字文化”无可否定地说在亚洲具有重要的文化凝聚力,其重要性远远在所谓“筷子文化”之上。书法的精粹在于人格力量的笔墨呈现,当我们面对飘若游云、惊若游龙的《兰亭集序》,或是摩挲把玩丰润秀美的《鸭头丸帖》,千载之下的悠然心会又怎能不让人欣然握管挥毫?如果书法家在心神激荡,提笔欲写之时,发现自己丧失母语文化而不敢落笔,那种失却文化根基的尴尬是什么滋味?
  书法文化在当代面临新的语境,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文化代表性程度。在文化发展中,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的“代际文化”。如果说,前现代时代的书法因其强大的书写实用功能而在当时社会上被三代广泛使用,那么,在现代性语境中,书法在青年中的流失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在大学中不难看到:两个讲座相邻举行,一边是著名书家讲书法美学,一边是某公司总裁讲生财之道,前者听众寥若晨星,后者那里却挤得则水泄不通。我的忧虑是,如果书法艺术失去了青年一代的传承和拓展,其发展前景和意义何在呢?难道书法只能是精英艺术中的一种博物馆文化?难道人们在关注自然生态的时候,不可以关注一下书法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的问题?中国书法,只有真切地走入文化精神中,才可以 杜绝那些在书法混乱的市场中的假冒现象,才能给国际书法界一个精神重建的中国书法整体形象。
  中国书法精神生态问题的提出,意味着通过精神复归测量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与古代书法家的距离有多远,并从中领悟王羲之的喟叹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微言大义,从而使书法在人类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前景中,担当起文化发展中的“发现东方”的文化“价值重建”的责任。
二 当代书法与文化发展的问题
  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是中国书法界要兼容并包搞五湖四海,不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只要是对中国书法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者,只要是推进中国书法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的书家学者,只要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本体价值和审美特性有独到的体验者,都可以汇成一个书法文化的集合体,使书法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阐释和促进的一个重要平台。
  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编码。书法的汉字书写可以使我们从书体嬗变中感受到每次字体变革中的文化推进感和历史的空间感:篆书长形结构的下垂感,代表先秦对宇宙生命的看法;汉隶那种宽博横向性的笔势,代表了汉代的雄强大气;楷书尤其是唐楷的方正严整,代表了唐代文化开放多元的审美风尚;行书和草书椭圆形运动,代表中国的时间流动意识和对时空交错的感受。在书体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递进,就会充盈着对“意境”和“气息”的尊重。一些书者线条写得颇像张旭怀素王铎,而整幅作品却败笔连连。什么原因?他忘了作品不是满幅充满张力的线条堆积,也不是简单的笔墨甚至败笔的铺排。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意境,意境是文化品格和人格修为的对象化,在阴阳互补、强弱对比、浓淡变化、疏密相映的絪蕴气息中,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翻开中国书法史,历代大学问家无不是书法家,而书法家无不是饱读诗书的学者。隋代已有书法博士,唐代更是“尚法”,宋、元、明、清几乎成了学优则仕的高级敲门砖。要考学要获得地位,书法首当其中。在今天,书法与学术和教育似乎双水分流,书法越来越不学术,而且似乎只重技术而不艺术了。就这样,书法渐渐丧失了在文化上的中心合法性。再加上当代电子计算机的推进,使得书法一步步走向学术文化的边缘。当代书法的复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特殊文化现象。多次的全国展、全国中青年展、现代书法展等同步运行。这二十多年来,中国书界一方面接受欧风美雨的新思潮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书法在本土广大群众基础上形成百万大军。而在九十年代,书法在市场经济中复兴甚至过热,书法家在爆得大名的同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人们在自由地鉴赏书法的同时收藏书法成为时髦。于是,书法与文化的雅兴渐远而与经济泡沫更近。
  书法对世界文化的意义,是中国书法是个见仁见智的事,也是个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的理。中国书法不是拿笔醮上墨汁在白纸上书写的踪迹而已,它的本体规定性在于:一落笔就不能修改,就把书家的心性人格、知识才情记录在案,它只能是生命情绪的一次性徒手线条留存。在这里没有传统和现代的优劣之分,只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在现代性时间观成为世界标准的当代,应该强调以“境界论空间观”超越“线性时间观”的价值尺度。
  事实上,书法在初级阶段时候是写“字”和“结构”,中级阶段时是写“人”和“情感”,高级阶段写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指纹和血脉,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的标志。我注意到一些书家,甚至知名书家错别字满篇,语法字法都不对,字俗而内容更俗。大俗大雅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俗不可耐或者媚俗而令人难以忍受。文化缺失症是当代书界的表征,应该尽可能把书法文化教育和个体修为的影响辐射到各个方面。有人否定大学书法教育,认为书法是某些专业团体内部的事情。我认为这是对书法最大的无知和不敬!从古到今书法都不是谁可以垄断独断的领域,中国书法是每个中国人的事,只要他喜欢酷爱,只要他能入其环中,只要他能深入体味其中三昧,只要他能把历史上的各种名家碑帖精深研习而后自出机抒地创作,他就可能成为书法家。书法艺术从来没有任何行业可以垄断。大学里从事书法艺术研修和创作,对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研究的多元展开和健康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文化多元和高教大力发展的今天,丧失了文化的海纳百川和必要的高等教育制度性推进,将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仅仅靠写字而成为书法家的想法,在当代已经不再具有合法性。在新世纪想成为书法大师需要具备多种素质,起码需要最广博的人文知识结构,能够把握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中国书法传统的训练是每一个书法家的基本素养,是其创作起飞前重要的知识补充。单单写字而疏远学术充其量是一个书匠,他既不能代表民族的审美风尚,也不能代表中国的书法文化发展水准。
三 传统、民间与现代后现代书法的多元发展
  在我看来,传统书法仍然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和资源。当代书法多元发展,使得其众多书法流派中有几种书法现象尤其值得关注,这就是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流行书法、行为书法。这是大体归类,还可以找出新古典主义、书法主义等。有些相近的可以归到传统,有些相对的可以归到后现代,有些可能是行为艺术。新世纪的书法流派将更多,这是一个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时代,因此追新创新是必然的场景。在书法创新中我主张推进“半步”,坚持“半步主义”。往前迈三步可能是致命的,但往后退步也是致命的。我采取的文化态度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迈出半步,以我为主,可持续发展,坚持有效地推进。
  当代书法的普及化、民间化、书法运动,是 20 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必然产物。但我们要反思新时期二十年书法发展。文化界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文学、哲学、史学已经写出了这二十年的历史,而书法界反思者相对较少,很多人立足于一家一派一人的研究,而缺乏总体上对二十年书法发展的扫描和跟踪,缺乏对踪迹过程的文化精神把握。当务之急,应该重视这二十年中的书法走向及带来的文化影响。书法文化民间性值得注意。中国书法史大都是官方史。王義之是右将军,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皆为重臣。民间的东西,比如北碑中的一些墓志,敦煌写经等民间性书法往往被忽略。民间书法是传统书法审美的一种角度,是我们创新的文化资源。学术界张扬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书法界重视民间化,意味着书法组织、书法展出,书法评价,书法文化氛围更加趋于民间化,以吸收民间生机勃勃的文化养料。
  精英思想或书法精英化同样值得重视——坚持在书法普及中呼唤书法大师的出场。普及和提高并不矛盾,当代中国应该推出代表中国书法文化高峰的书法大师。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拉山头拉关系得来的,而是靠大家的知识良知和共同价值尺度来衡量。考量他在书法技法的本质上花多少功夫?在创新的眼光上拓展可多大的空间?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升华了怎样的境界?在面壁十年中怎样顿悟艺术人生?这样才能形成大师的权威力和公信度。
  在后现代书法中问题最多的是“行为书法”。现代性是一种“目的哲学”,总是寻找终极目的,想象性地认为存在一个根本的东西即“本源”,讲求明确性,相信这个世界有其终极意义或终极存在。而后现代被称为“过程哲学”。后现代主义迷失或者消解了本源,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没有明晰的意义。行为艺术消解了文本,消解了最后创造艺术品的创作本义,将艺术变成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欢欣无比。把本能的欢欣、艺术的快乐、创作的冲动变成一种行为中的宣泄。无疑,“书法行为艺术”可以试验,这是创新者的自由。但我注意到,一些人将墨从头浇到脚,或喜欢在水上写字,或用人的裸体写字等试验,造成的社会价值断裂问题不少。作为个体行为或可以理解,但书法批评界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至于那些用脚、舌头、指头等写书法的,我则认为是背离了中国书法真谛。当然,行为书法也有有限的存在理由,因为后现代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实验场,但这个实验场有一个醒目的墓志铭——凡游戏者必将被游戏!要想走出行为书法试验场,他必须将头伸向天空看看世界(人类),将脚真正踩在大地(传统)上。不然他们将永远在“行为”“游戏”中飘浮,其试验结果告诉后人,有一批试验者终结在这里,可向他们脱帽。如果不愿意仅仅变成试验品或牺牲品,那么就要超越后现代,反思后现代,走出后现代。怎么超越?重新整合传统是一种“超越”,走向后现代之“后”也是“超越”,往前或往后看个体的悟性慧根。后现代书法中有许多是以反传统方式出现的,这里面的虚无主义东西不少,当代书法批评学不可渎职。
  当今书法的实验,出现了着重突出空间分割的视觉冲击力的现代书法,这是中国受到西方理论家艺家观念冲击的结果。传统书法在这种语境中处境艰难,一说传统马上就有两顶帽子扣上来,一是复古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二是退化僵化的保守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但在我看来,传统是生生不息永远敞开的开放系统。复古主义本质上是复兴主义,这是人类的永远传承文化和走向新生的过程。我坚持认为,自然科学总是线性地不断向前伸展,它是否定式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理论,未来会有更前卫的理论超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文化则不是否定式的,而是循环往复的,即不断要回到人类生存的“根”和人性的“本源”上去。它不是线性直接往前,而是像宇宙的运行轨道——轨道是椭圆的,有时候彼此离得很远,但终究围绕一个中心而回到源头。人文科学就这样围着“人类根本价值完善”的中心转动。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这才可以解释:凡高为什么一定要到偏僻而广袤的田野去,这样才能画出燃烧的向日葵和旋转的星空,才能寻求绘画的内在动力和心灵表达形式;西方人只有到云南丽江才看到了心中的圣堂——香格里拉,因现代性的竞争意识带来其反面的心灵寻根——求灵魂的幽静,才能发现生命存在还有另有一种方式——在静穆的山水中宁静地生存。可以说,哲学不是追新出异,哲学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活动。书法艺术同样如此——当代书法精神正在重返人类文化母体的无穷回归过程中自证!
四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命运
  中国书法不可能再关起门来自说自话。长久以来一直纠缠学术界的一个困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透支西方文化,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学术被不断翻译和介绍到中国,而中国的文化拿来主义在交流上则是赤字。从二十世纪初到世纪末一百多年,西方思想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译介西方的思想学术书籍已超过十万册。这百年间,中国现代学术书籍被翻译成西文的却不到“文化拿来”的百分之十 ( 这一文化翻译统计工作还在做 ) 。事实说明:中国在“透支”西方的思想!中国文化在中西交流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赤字”!相反,唯有书法却不同,周边国家一直在译介中国书法方面的论著。这说明我们要坚持“中国本位”和中国立场,开门开窗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把自己好的文化输出去。
  当然,文化不能仅仅靠算交流帐来解决,而是需要“拿来”一切先进文化的同时保持自我文化的再生性。这里有个文化拿来“尺度”的问题和文化发展“步骤”问题。现在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在于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这导致新的精神纽带和新的价值系统建立的困难。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熔铸民族集体经验,整合心理原型,传达整体精神的有效方式。真正有风骨、有力量、有襟怀、有深度的文化创造,是足以联接一代人的共同思考并承载全民族理想的。当代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只能是尽可能多地遵守人类共同的价值,同时遵循一定的国际审美共识,加上通过中国知识分子审理过的中国文化资源。如果中国书法传统在当代生活中长期处于缺席地位,现代人和传统只能维持尴尬的关系,有朝一日,人们会幡然醒悟而返身重寻文化根系所在时,才发现曾经辉煌的传统在自己的短视与成见中已被无知地终结了。所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文化创造中寻找本土传统与个体原创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融合新知旧识的实验中撞击出智性的火花。
  书法是技法升华后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这源于三个原因:一,书写是人的文化中最重要的活动,手指手腕的运动书写并非是一种纯技法活动,相反是人的心理和精神活动的踪迹:书写的是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文字后面连接着的是历代思想,思想后面连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书法是思想和精神、历史和当下的直接呈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我们的精神思想安顿的地方,语言的书写是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之所。二,汉字作为“东方魔块”非常神奇。在“结绳记事”的时代,人类思维是模糊混沌的,一旦戳了七窍精神顿开而创造了文字时,可以感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脱离了蒙昧时期,变成了超越于众生众物之上的一种“精神性存在”。三,书写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人如果不再书写,他就只能是内心独白而难以传达他人。一旦他用笔写下,就需获得“主体间性”和“他者间性”的理解,也就是说,需要我与你、我与他、我与人类的文化沟通。这使得人类终于走出了局限性的区域性,使单个性变成了他者性、主体性、文化连带性以及世界性。人就是从个体到他者到群体到社会进而同世界相联系的。
  正是在这三个含义上,中国书法的书写具有了重要意义。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书法,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就会变成粗浅俗滥的本能书写,变成所谓表层技法得做秀,甚至变成某种赢利的工具——稻粱谋,这样书法必然会走入死胡同。我们当然不同意书法就终结在这一代人手上,也不同意书法丧失文化而走向所谓的纯技法和市场炒作,相反,我们需要倡导书法的文化价值观,倡导书法背后的哲学和超于哲学之上的人类交往的生存模式,这正是书法书写的根本意义所在。丧失了这一维,书法就仅仅变成艺匠们的一种世俗活动。
  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符码。书法的实用性越减弱,艺术性就越高。严格说来,书法艺术在非功利性上在当代的位置要高于古代的。正是由于当代书法艺术已经摆脱了日常性、实用性的束缚,才可能进入形式感颇强的传承创新——传承古代文人书法文化之美并加以新世纪创新,使书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国形象价值。可以说,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解决书法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找到西方或者是其他民族可以欣赏的具有人类共同性的审美形式,比如说空间张力、视觉冲击力、抽象变形,如铁划银钩的干劲清纯、枯笔渴笔的高古和超越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并不是那些脏乱而狂躁的“书法”才是现代的吸引眼球的东西。
  同样,作为理论形态的当代中国书学不能完全西化,不能将中国传统书学完全现代化而变成所谓现代后现代书学理论。那样做的结果是既阉割了传统,也误读了现代性。其实,中国书法传统中有相当多的精神,在生态文化、精神生态建设和文化批评中可对整个世界有滋养作用。不妨在后现代多元文化时代,在质疑了现代性的谬误之后,尽可能地把人类从古到今所有的文化整合为新的文化。 这将使人们在全球化中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注重东方问题对整个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