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代书法 | 当代书法 | 书法组织 | 培训中心 | 校园书法 | 报刊书籍 | 网上商城 | 在线拍卖 | 书法常识 | 鉴赏收藏
论坛 | 书学理论 | 点击名家 | 老书法家 | 中青书家 | 小书法家 | 硬笔书家 | 书画展厅 | 赛事信息 | 江南扇艺 | 招牌题字 | 工艺雕刻
首页>>点击名家>>新闻
祝嘉
日期:2007-7-10 12:06:44     来源:   编辑: 

 

    祝嘉先生书法欣赏

 

祝嘉

    

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 年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创作、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1935 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书学》; 1941 年完成我国第一部《书学史》,后于 1947 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的空白。此后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 70 种计 360 余万字。 祝嘉先生的书法与其理论紧密结合结合,他四体具精,一生临摹百遍以上的碑帖 130 余种,并力主“全身力到论”故其书法碑帖交融、老辣苍润、浑厚古拙,内蕴丰富。晚年融合汉魏开创了独特的章草书风。

   祝嘉先生一生主要成就有四方面:
   1.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
   2.率先提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问题,并设计教学框架;
   3.开创现代书法比较学,书法批评先河;
   4.力倡“全身力到论”是传统实力派的表率。  

 

 

 

书坛巨擘祝嘉
   毕生献身宏扬书法书学精神扫描
   程质清
  
   (一)
  
   祝嘉,号燕秋,亦属乙秋,海南、文昌人,(1899-1995),生活于整个世纪间。自青少年即热爱书法,毕生为宣扬祖国文化瑰宝书法作出巨大的贡献,是书法共称的。
   祝先生到苏州,是48年间随“社会教育学院”迁来的。后来社会教育学院解散,他被安排在市二中学执教。与祝老相识是在50年代初期,时笔者日处潭庐之中,埋首于旧书残帖,见一老者常来光顾,遇有旧碑拓或影印佳本,每爱不释手。于介绍残泐原拓本、影印本碑版优劣特征时,知予亦尝习书,且喜汉魏碑书法,承不弃鄙陋,订为忘年交。
   那时,苏州旧书店很多,玄妙观旧货市场上的旧货担中,书画碑帖,古玩衣服,家具用品,样样都有。每天上午买卖异常热闹。曾习书法对原拓本寓目无缘的我,在经营旧书中对旧书同行不收的“黑老虎”(旧货行话),以“人弃我取”的风度,尽量收购,只要是版本较好的,不论什么碑帖,我全收购,在铺面另辟一角,陈列推销。当时确曾招徕一些爱好的名家。如本书的祝老就是其中之一,还有石磊公、汪星伯、陶运伯、路工、顾颉刚、俞平伯、容庚诸名家,还承王治秋先生专程顾访,老友叶麟鎏也是那时结识的。一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回视当年,恍如春梦!
   祝老是这个破书摊的常客。当时他住居中张家港民主里,下课回家时常过我处谈书法,谈执笔,谈运腕,谈全身力到。往往话匣一开,回到家中已是华灯早上了。当年曾为我作一悬腕中峰书小真书(小16方)扇面,线条遒劲如榜书气势,字大约0.8cm,小楷精品也。
   祝老与人交谈,海南口音很浓重,多数人不易听懂,好在我们所谈都属书法专业课题,听懂三分基本能会其意。但遇到难解时,还是要用笔代言来解决问题。祖国地理之广阔、语言(方言)差距之大,在普通话推广50年来的今天,中年以上的老人,语言障碍犹难消除。这在现代中小学生中,我想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
  
   (二)
   祝老自由喜爱书法,十八岁时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时,在胡仁陔(兆麟)教授的指导下,研习文学。1927年白色恐怖时,友好多罹难,他适乡间而幸免。乃浮海避地新加坡。
   在新岛适逢深习北碑的张仁叔共事,受其熏陶,遂服膺包慎伯,康南海二作家书论,潜研六朝碑版,废寝忘食,寒属无间。其《愚庵书话》自序云:“端居之暇,展玩临摹,每忘漏尽。”于以见先生青年时代用功之勤和与书法结下不解缘之深。
   1935年祝嘉先生在南京,偶然购得一本日本的《书学大道》什志,因与主编伊藤东海先生通信,切磋书艺,遂成知交。这个时候正好祝老的处女作《书学》出版,即寄给伊藤。伊藤读后,即在他的《书学大道》什志上发表《读祝嘉先生<书学>》,及《万里神交》等文章。鸿鳞交往,垂五十年,迨至1983年伊藤因身体发病,不便旅行,于是年四月逝世了。两位跨国神交书学老人,始终未圆相对晤谈,畅论书学之愿,伊藤逝世后,他的女儿岗田东华女士,还常与祝老通信,以对父执之礼、殷致问候。可以想见两位国际学人,从书学观念的共识进而产生感情的深厚。留给人们一段书坛佳话。
   (三)
   1939年祝嘉先生由广西辗转进入四川,在壁山一个图书室工作,因酷爱书学而潜心阅读史籍,以探索书法长河的源头。他于四十二岁时,立志要综览一下祖国书法形成发展与进化的轨迹——书法史。使他失望的是,在查阅《丛书集成》《万有文库》《美术丛书》 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十多种“文化史”《绘画史》等许多资料,就是检索不到“书学史”。其原因或许就是有四千年书法流传历史的祖国,在20年前尚没有书法或书学课程的教学科目所致吧。
   经过再三查找,发现一本翻译日本人写的《中国书道史》,祝先生感到心情愤懑 。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艺坛奇葩,而这株艺坛奇葩的历史,竟要外国人来写,太不象话了!于是发愤读书,搜集五百多种有关资料,爬罗剔抉,理次后先,着手编写《书学史》。用八个月的业余时间(白天做好图书室的本职工作),写成二十五万言的《书学史》稿。这部著作完稿后,深得“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学系主任汪文焕的青睐,要祝嘉先生担任“金石学、文字学、博物馆学”等功课及课外“书法组”导师。
   祝先生的老友王德亮,见到这部《书学史》稿,就拿去函致于右任先生看,并请于先生作序。于序中云:“王君德亮函示祝君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以吾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历史之久,方言之殊。民族的结合。文化之传播,所利赖之者良多。……《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次一篇,可免搜检之劳;而于文学改良,谋猷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故乐为之叙。”云云。
   (四)
   尔后祝嘉先生更锐意著述,47年间上海教育书店先后出版了祝嘉书法著作八种(承赠予多种,经文革之乱,多数荡然)。七五年以后,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祝老的书学著作十多种;南京金陵书画社出版了《书学论集》收入22种(84年又再版印行);成都、兰州都再版印行了《书学史》;《书学格言疏证》成都先后印行了十四万册,台湾亦翻印销行;日本译印了《书学新论》。共印行360余万字,约近其全部著述之半。
   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刘海栗在《读郑道昭碑刻五记》中说“祝嘉同志称郑道昭为北方书圣,与南方的王羲之并列,可谓大胆而有见地。”
   由于祝老著述等身,艺林景仰,桃李满天下,本文恕不赘述。
   祝老居苏州半个世纪间,于书法于“宁拙毋巧”为主旨,作书不论真行,运笔多参篆法线条,体现古拙坚厚,全身力到;结体不假安排,保持自然真趣,个性鲜明。治学律己尤严,临书不满百通,不算学过。藏碑百余种,至少临过百通以上,多者临几百通至近千通,八十岁后犹每天早晨临写《月仪帖》或“金文”为晨课。其“九十初度书杯”云:“生来茹苦若山珍,百炼千锤日日新,历尽劫波成好汉,一帆风顺属庸人。”
   《书法罪言》自序,解说“罪言”来言之后说:“我这个东施效颦,于己当然没有好处。但未知对于人民能有涓埃之益否,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省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创建的“祝嘉书学院,在学院同志的努力下,该院每届都举办师生书法展览,到今年已举办第六届,每届书展都社会各界的好
   值此纪念祝嘉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祝愿“祝嘉书学院”愈办愈好,为苏州、江苏书法队伍培育更多优胜新苗,为祖国书法这株艺坛独特的艺术奇葩发扬光大,作出较好的?这个倒是我所关心的。” 这正是祝老宏扬祖国文化书法学术毕生不倦的精神基石。这是对有志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书法的后来者一个宝贵的启示!是每一个爱护书法者都应该学习的,这种精神,对苏州、江苏、全国

 

祝嘉书法管窥
  
  

  
  祝嘉(1899—1995)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事业,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里,他在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书法理论方面,祝老在三四十年代就已出名,尤其他在一九四二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的《书学史》,使祝老名声鹊起,之后他在书法理论园地里躬耕不已,至八十年代中期写就的《逆耳集》止,共著成书法理论著作七十种三百余万字。由于祝老在书法理论上的煌煌业绩,加之他本人孤清自守,淡于名利,使得他在书法创作方面,往往掩而不彰。其实,祝老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不逊于他的书法理论,有研究者甚至认为,祝老的书法艺术,为明代以来第一人。
  
  祝老的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兼善,各种书体皆从碑出,即使临写帖上墨迹也以碑版笔法为之。先生一生主要致力于碑学,他的书法理论深受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碑学理论影响,并合理吸收和发扬了包、康的理论,成为二十世纪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祝老的碑学理论中,技法理论占了重要份量,这些碑学技法理论,大多是为了解决他在书法实践中的疑惑,为他的书法创作服务的。祝老年青时学书走了许多弯路,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他感到苦恼,一度产生放弃书法的念头,后来在新加坡与张叔仁结交,张叔仁是康有为的弟子,他劝祝老多读理论书,多研习六朝碑版及六朝以上篆隶,从那时起,祝老对碑版书法和碑学理论,尤其碑派笔法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构建起以“全身力到”论为核心的笔法体系,这也是祝老碑学书法技法理论的精髓所在。
  
  “全身力到”笔法并非祝老首倡,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包世臣之前,卫铄、米芾、李溥光、解缙、蒋骥、蒋和、程瑶田等都提出过类似观点,只是他们未必用这样的笔法付诸实践,特别是包世臣,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祝老在前人基础上丰富了“全身力到”理论内涵,并在实践中体现这一理论。他的“全身力到”论,“就是说要全身总动员,也就是用全副精神去写字,执笔时,用力象武士的舞刀剑,运笔用逆势涩进,使笔毫与纸发生摩擦,发出象蚕食桑叶而作瑟瑟之声。”(祝嘉),他主张紧实执笔,悬臂运腕,中锋涩进,用笔要弩、要涩、要拙、要厚,要步步停顿,节节加劲,如蚕食叶,如锥画沙。用笔要弩,意即用笔要曲,要数笔成一笔,多停顿以厚蓄其势,曲不是弯曲,而是内曲外直,曲而且直,笔画的内涵就不会空乏;用笔要涩,也即要用涩进笔法,取逆势,节节加劲,如挑夫争道,如逆水行舟,亦如《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他常引用这三句话来解释“涩进”用笔;用笔要拙,“‘拙’字的特点是‘涩、老、劲’”(祝嘉),“涩”即涩进,“老”即老辣,举笔横扫,直开胸次,不拘泥点画的工整秀美;“劲”即遒劲,讲求力在其中,如力拔千钧,“其力劲,其神全”(祝嘉);用笔要厚,厚是指用笔要有厚度,有重量感,笔锋要能入纸、杀纸,尤其要中锋用笔,万毫齐力,要不偏不侧,不轻不薄。他反对用笔直滑,认为宋以后的书法,其病根在直滑,用笔直而滑,速度快,笔画靡弱无力,但他并不反对快速行笔,而是强调沉着痛快,快而能涩,即蔡邕提出的“疾涩”之法;他也反对用笔轻巧,用笔轻巧,笔力好的,字可以遒丽、古秀,笔力不好的,则容易薄嫩、流俗,因此他极力阐扬傅山的“宁拙毋巧”之说。祝老穷一生精力研究碑系笔法,目的是“要借坚强的笔力,以表现生龙活虎的精神”(祝嘉),以力矫时病,丕拯书风。
  
  祝老用这种笔法开始了他的碑派书法的漫长跋涉,那年祝老正好三十岁,在此后六十余年的光阴里,除去战乱,祝老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笔,直至九十七岁辞世前在病榻上,仍坚持写字。他临过大量碑帖,且认为临上一百遍的才算临过,郑逸梅《书林片叶》说:“吴中名书法家祝嘉,无日不临碑帖,临过一百二十多种,每碑帖至少临一百次,有多至六七百次甚至千次者,真所谓朝斯夕斯,寝馈于此者矣。”抗战前祝老在南京,针对自己字点画枯干和结构松散,力学《张猛龙碑》,每晚必临两遍,一连临了二百遍。在他临过的一百二十多种碑帖中,楷书有五十种,其它书体各二十种左右。通过大量而长时间的研习和锤炼,形成了他雄强老辣,高古拙厚的书法风格,这种书法风格体现在他的各种书体中。
  
  在祝老的各种书体中,章草最具创意。他的章草,从六朝碑版书法形态中化出,熔碑体楷书、碑体行书、章草于一体,又施以碑系笔法,古拙,浑穆,凝练,灵动,别开面目,自创风格,成为章草一代大家。章草由隶书变化而来,是“解散隶体粗书之”,但仍保存隶书的横向取势和局部的波磔形态。普遍认为,章草须用隶书笔法,这一说法似乎不够准确,书法中的笔法是共通的,并没有严格的书体之分;书法笔法的区别,缘自执笔和运笔过程中对不同书法形态所施用的不同的动力形式,于是有了碑系笔法和帖系笔法,同样是隶书,汉代的凿刻隶书和清代的墨迹隶书,前者体现碑系笔法,后者体现帖系笔法,但不能说汉代人和清代人用的均是隶书笔法。人们说的隶书笔法,楷书笔法,草书笔法等,属于书法形态学范畴,指的是点画的形态而不是笔法;说写章草要用隶书笔法,其实就是说书写章草时要保留隶书的某些点画形态。书法史上,章草大家不泛其人,张芝、皇象、索靖、宋克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均用帖系笔法,线条形态基本上是行草线条加局部波磔,形成了面目相近的章草形态,至二十世纪,王邃常以篆书中锋圆转的线条形态结构章草,创造出迥异于前的章草面貌,亦是一代大家。祝老的章草不同于上述各家,他以碑系笔法,反复摩习秦汉简牍、《出师颂》、《月仪帖》等章草范帖,并熔北碑丑拙形态于章草中,用笔豪荡,神气盈溢,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令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从本刊封底所刊对联“笔有千秋业,胸无一点尘”和“精品点击”栏目所刊《孙子兵法&#8226;计篇》,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说,祝老的章草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自然就兀现出来了。
  
  祝老的篆书也自成面目,独树一帜。他的篆书主要取法于三代秦汉时期的秦诏版、汉碑额、钟鼎、砖瓦等材质上的民间篆书资源,尤其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用功最勤,甲骨文他也常临,不过他临甲骨文,全然不去顾及原作的点画与结体,却是以我为主,以意为法,往往线条是北碑的,造型是大篆的,尤其到了晚年,所见已广,所学亦丰,融会贯通,自成面貌。本期《海南书法通讯》插页所登祝老九十三岁《临甲骨文》,的确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祝老对篆书有独到见解,认为李斯已开篆书小气之象,清代篆书由此出,愈加小气,祝老常批评清人篆书线条瘦硬,形态呆板,字如布算,形同僵尸,毫无生命力可言。他喜欢天真率意、自由自在、鲜活灵动的民间篆书形态,用碑系笔法去表现,线条凝涩,苍老,厚重,质感非常强烈,体现出他深厚的腕下功力,凭这点说来,清代以来的篆书大家,无人能达此高度。
  
  楷书是祝老用功最深的书体,他的楷书早年得力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六十人造像》、《郑文公碑》等碑,及后取法《云峰山刻石》、《爨龙颜碑》等碑,晚年则在《霍扬碑》、《瘗鹤铭》上倾尽精力,故祝老早年的楷书严密清劲(本期所刊祝老楷书《临郑文公碑》即属这一风格),楷书是祝老用功最深的书体,他的楷书早年得力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六十人造像》、《郑文公碑》等碑,及后取法《云峰山刻石》、《爨龙颜碑》等碑,晚年则在《霍扬碑》、《瘗鹤铭》上倾尽精力,故祝老早年的楷书严密清劲(本期所刊祝老楷书《临郑文公碑》即属这一风格),中岁奇崛遒劲,晚年雄强苍劲。特别是晚年,祝老将篆、隶、楷各种线条和结体形态糅合一起,线条拙崛老辣,结体紧严险绝,意气充盈洞达,亦为一代楷书大家。祝老的行书,亦不喜甜俗一路,虽然他于《兰亭序》下了很深的工夫,曾临写千遍以上,但他自觉“笔性”不好,写来全无疏秀遒逸风姿,却是一派憨拙之态。由于祝老楷书功力深厚,他的行书总有楷书的影子,因而更类于行楷,但也很有古雅之气。祝老的隶书得力于汉“三颂”和《张迁碑》,上述四种碑,均是豪放开张一路,格调高古而气象高标,祝老沉淫于此,朝斯夕斯,自是气势雄放,大字小字,均具此气格。上述四碑,形态上与典型的汉隶稍有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波折,笔锋内敛,但祝老写来,虽无波折,却笔力贯注,精力弥满,难怪当年林散之专嘱祝老写一幅隶书给他。
  
  祝老的书法,博大精深,凭我这么一个才疏学浅之人,穷尽一生精力,恐怕也难以研究通透,只能以一管之窥,领略大概,偏颇之处,自是难免。

 


祝嘉书法作品集部分作品

序号 作品内容 形式 大小(cm) 创作时间  
  题字        
  序言一        
  序言二        
1 行书十二言联 对联 113 x 22cm 1949 祝嘉书学院藏
2 行书十言联 对联 138 x 22cm 1949 祝嘉书学院藏
3 孔子《论语》句 条幅 90 x 24cm 1962 祝嘉书学院藏
4 《雷锋日记》 条幅 62 x 33cm 1963 祝嘉书学院藏
5 鱼翔浅底 鹰击长空 对联 132 x 31cm 1966 祝嘉书学院藏
6 《孟子》语录 条幅 70 x 24cm 6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7 郭沫若词《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 横批 134 x 34cm 6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8 寄日本伊藤东海手札之一 手札   6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9 鲁迅诗-万家墨面没蒿莱 中堂 70 x35cm 6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10 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70 x35cm 7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11 王之涣词《登鹳雀楼》   69 x 43cm 80年代 祝嘉书学院藏
12 雄心壮志 改地换天 对联 134 x 33cm 1982 祝嘉书学院藏
13 崔道融诗《梅》   95 x 22cm 1986 祝嘉书学院藏
14 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153 x 43cm 1988 祝嘉书学院藏
15 小楷《墓田丙舍》     1989 祝嘉书学院藏
16 节临《石鼓文》   67 x 32cm 1990 祝嘉书学院藏
17 笔有千秋业 胸无半点尘 对联 135 x 32cm 1991 祝嘉书学院藏
18 石崇《金谷诗叙》   30 x 25 mm 1991 王渊清藏
19 风尘三尺剑 天地一沙鸥 对联 138 x 35cm 1992 李国华藏
20 书存金石气 室有蕙兰香 对联 136 x 35cm 1992 李国华藏
21 临《甲骨文》   71 x 35cm 1992 祝嘉书学院藏
22 清思抱明月 高怀对古松 对联 139 x 35cm 1992 祝嘉书学院藏
23 龙生大漠云方起 河出昆仑日正长 对联 128 x 29cm 1992 祝嘉书学院藏
24 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对联 132 x 32cm 1993 祝嘉书学院藏
25 清风不孤劭 嘉树有余(荫) 对联 188 x 35cm 1993 祝嘉书学院藏
26 风定花犹落 秋清泉气香 对联 60 x 14cm 1995 祝嘉书学院藏
  祝嘉书法著述、活动年谱        


[编辑:zgsfw.net]

相关主题:


    
电话:0575-85871084 传真:0575-88646768 电子邮件:zgsfw@126.com 本站网络实名: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 著作权、版权声明 ICP:浙ICP:05015423号
Copyright 2003-2004 www.lts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